免费安装、通行费打折、送加油卡今年以来,在政策的引导,以及银行、支付机构、厂商等各方推波助澜下,etc彻底火了。通易付plus招商政策
而随着技术日渐完善,安装和使用比例快速提升,etc已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高速公路场景。《国际金融报》记者近期多方采访了解到,etc已盯上了城市停车场景,而这一领域原本是基于车牌识别的无感支付的地盘。在etc全面爆发之下,车牌识别模式将何去何从?
更有观点提出,人们对新技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下一步指纹、人脸、虹膜等或许都可以作为支付的介质,生物识别支付可能就是支付行业下一阶段变革的方向。那么,未来支付蛋糕又将被如何分食?
.etc发行任务接近完成
各路人马忙活了大半年,etc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
据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吴春耕披露的数据,截至月日,全国etc用户累计已达到.亿,完成发行总任务的.%。其中,今年全国新增etc用户.万,完成新增发行任务的.%。
对于银行人来说,这一场自年中延续至今的etc营销大战也即将告一段落。
据了解,各大国有银行均领到了etc安装指标,各银行高度重视,相继对员工下达营销指标,按人数匹配任务,完不成任务实行倒扣机制。
实际上,etc并非新生事物,两年前就已出现,彼时市场反应平平。但从今年五六月份开始,其呈现出加速推广的迹象,而这正是因交通运输部力推的一项政策。
今年月下旬,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联合下发的《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应用服务实施方案》(下称《方案》)中明确指出:到年月底,全国etc用户数量突破.亿,高速公路收费站etc全覆盖,etc车道成为主要收费车道,货车实现不停车收费,高速公路不停车快捷收费率达到%以上。
总体来说,各家银行的营销手段大同小异,几乎所有的银行均免费赠送obu设备,附加各类通行费折扣,以及洗车、加油、停车等一系列优惠增值服务。
从目前的安装量来看etc已经普及了。某etc业内人士这样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支付机构之所以狂推etc,除了政策引导之外,还受利益驱使。
记者采访银行人士了解到,etc既可以绑定信用卡,也可以绑定借记卡,用户在一次次刷银行卡过收费站的过程中,自然会和这家银行的金融服务建立联系。
换个角度讲,etc客群具有鲜明特征,即有车一族、多为中产阶级,具有极大的客户价值。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从银行角度讲,可以通过绑卡这一关键步骤将业务随后迅速、有效拓展至信用卡、理财、保险、贷款等高价值业务;对于支付机构而言,这能够帮助其完善线下支付场景的布局,更何况etc支付场景能兼具高频应用、客群价值高、交通支付等重要场景特点。
etc行业龙头金溢科技的相关负责人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etc的总发行量达到%以上后,etc的覆盖率和交易率会大幅提高,为以后etc使用场景的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车牌识别共融
从停车运营管理方快速识别车辆身份、提供安全便捷的收费服务等需求来看,车牌识别此前被视为唯一可与etc相抗衡的模式。
据记者了解,市场占有率方面,目前etc主要市场在高速公路领域,城市停车场景领域则以基于车牌识别的无感支付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明确提出,鼓励etc在停车场等涉车领域应用。年月底前,基本实现机场、火车站、客运站、港口码头等大型交通场站停车场景etc服务全覆盖,推广etc在居民小区、旅游景区等停车场景的应用。
金溢科技相关负责人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公司近年来积极发展新业务,将公司的产品从etc向智慧公路、车路协同、城市智慧停车、城市交通管理等方向延伸,拓宽城市交通、车联的应用场景,上述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etc向城市停车场景渗透之时,车牌识别支付该何去何从?
要看清这一问题,先要了解二者之间有何异同。所谓etc,即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通过路侧单元rsu与车载电子标签obu之间的专用短程通信,在不需要停车的情况下自动完成收费处理全过程。
车牌识别是指在收费站出入口安装车牌识别系统,车辆经过收费站时,车牌号码将被摄像系统自动识别,并自动从相应的账户中扣款,从而实现快速通行。
两者的不同主要集中于识别方式,即etc采用无线通信信号及相关设备相感应的方式自动识别车牌信息,车牌识别则采用高清摄像头高清拍照识别车牌。从某种意义上,两者都属于无感支付,即通过收费站时,不需要车主有缴费操作,只需要感应识别通过即可。
从识别率来看,因etc主要依靠通信信号进行识别,不受车辆行驶速度、周围环境、天气等因素影响,识别快速、准确、稳定。而车牌识别的识别率相对较低,依靠摄像头拍摄车牌,且容易受天气、环境、车速等因素影响。不过,车牌识别的优势在于其记载车辆的号牌、车主信息等,可以方便交警识别违规行驶车辆,提供侦查的线索。
关于二者各自的优劣势,黄大智则直言,车牌识别存在很多缺陷,etc这种模式相对比较成熟。与车牌识别相比,etc在识别率方面更高、更准确,还没有套牌风险。
从成本角度而言,etc所需要的成本相对更高。此前车主需要购买一套obu设备,并办理一系列手续,但从月日起全国免费安装etc车载设备来看,这方面的成本已不存在。但对于停车管理方来说,还有相应的设备安装费用。
易观支付行业分析师王蓬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肯定还是etc发展得会更好。车牌识别有一个准确性问题。尽管etc目前相对而言成本更高,但etc有国家政策加持,未来可能拉低成本。
多位受访人士均表示,短期内,etc与车牌识别共融是趋势,etc尚难以替代目前的车牌识别。
某etc生产企业内部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etc和车牌识别支付目前仍是并存的趋势。在高速公路上以etc为主,车牌识别辅助。即便在城市停车场景上,目前该公司生产的etc停车场设备也是双模识别的,包括视频识别和射频识别,两种模式都支持。
政策推行etc向停车场上的应用也会促使只有视频识别的停车场改造成带etc识别的,并不会把车牌识别支付完全淘汰掉。该企业人士称。
.生物识别支付是下一站?
实际上,在支付行业中,车支付仅是一小部分。手机支付、可穿戴设备支付等,也是各支付机构的必争之地。
以可穿戴设备为例,其多以具备部分计算功能、可连接手机及各类终端的便携式配件形式存在,产品形态多样,比较常见的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苹果的a w、微软手环、三星g g智能手表等均已具备移动支付功能。
不过,整体来看,目前可穿戴设备技术仍并未得到普及,消费者新的支付习惯也没有养成,没有撼动智能手机的地位。
那么,可穿戴设备支付为何目前没有大范围应用?
黄大智表示,本质上很多可穿戴设备具备nfc(近场通信技术),但目前很多手机也已配备nfc功能,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时候选择可穿戴设备显然有些多余,因此消费者也并不买账。
王蓬博则分析,主要还是因为g时代基础的络建设还未铺设完毕,而且完全商用孵化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基于移动互联的移动支付其实也是在移动手机端发展起来以后才真正发展起来的。
王蓬博甚至认为,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有直接过渡到生物识别的趋势。
根据支付宝披露的数据,年双十一期间,通过指纹、刷脸等生物识别方式完成支付的消费者占到总支付的.%。也就是说,笔支付里就有笔是通过生物识别方式来完成的。
在生物识别支付赛道上,正有越来越多的巨头加入。年月日,支付宝宣布推出一款全新刷脸支付产品蜻蜓;今年月日,微信刷脸支付设备青蛙正式上线;今年月,银联携手余家银行联合发布一款智能支付产品刷脸付,中国银联旗下收单机构银联商务之后又发布了一款刷脸付产品蓝鲸。
但目前除了一些大型商超、自动贩卖机、高校食堂等有限场景,刷脸支付尚未颠覆二维码支付成为主流。
即便如此,业内依然看好刷脸支付等的前景。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认为,刷脸支付比密码支付更安全更便捷,随着门槛的进一步降低,刷脸支付或在未来年内呈现爆发式的增长。
被视为支付的终极,生物识别支付目前主要面临的难题是什么?
王蓬博指出,生物识别目前有三方面问题,一是安全性问题,二是隐私保护问题,三是商用还需有硬件线下的铺设。
关于成本方面,目前支付宝、微信均支持以补贴的合作模式向市场推广刷脸设备。线下硬件的铺设很贵,大规模铺设关键还是巨头的投入和监管机构的管理。王蓬博称。
针对安全性,在月日举办的金融络安全论坛上,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对外表示,在络空间仅依靠人脸等单一特征进行金融交易验证,存在严重交易隐患。金融机构在相关交易时,人脸数据采集应提前告知用户信息使用的方式,明确获得客户授权。同时,不要简单地将人脸特征作为唯一的交易验证因素,须根据风险等级结合用户口令等其他因素进行多因素认证。
李伟表示,针对人脸识别支付应用,线上开放的络环境中存在诸多风险,应用条件不成熟。不过,针对刷脸支付应用,线下应用风险相对可控,基本具备试点应用的条件。
王蓬博认为,在隐私保护问题上,用户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同时相关法律法规也亟需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