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作者上文:《80后学茶札记不简单的熟茶》“古六大茶山”似乎家喻户晓如雷贯耳,可现实是在外面的世界只有易武没有古六大茶山,囊括了古六山其中“蛮砖、莽枝、革登、倚邦”四山的象明乡更似个弃儿一般,每到茶季象明都是我们的根据地,往返于这四个茶区象明绝对是最佳的交通枢纽,可每每到达象明心中都有一万个草泥马在奔腾——这哪像有茶叶的地方!
初次到达象明的人我想反应都会是无比的震惊,在“普洱茶信徒”心中古六山是圣地中的圣地,而拥有其中四座的象明却与易武不同,完全看不出任何与茶叶有关联的痕迹;市镇的繁荣无论古今基本都是因为贸易,易武老街、倚邦老街、牛滚塘街皆因茶叶贸易兴起而繁荣,能成为集散之地地理位置自然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历史上哪有象明的存在,这个如今被称为“象明”的地方不过是倚邦土司的一块领土而已,直到民国才有了“象明”这个地方,所以象明完全没有经历过普洱茶辉煌的年代,而易武则不同无论谁都会自豪的说起易武辉煌的历史与繁荣的当下,因为他们有这个传统与基因而象明没有,易武走到哪都是茶号、茶庄而象明还是什么都没有,历史传统与文化底蕴的缺乏是导致如今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
时过境迁象明成了其中四座茶山的交通枢纽,可“集散地”这个词我认为还是无法用在象明这个地方,历史渊源导致易武如雷贯耳的名声如诅咒一般笼罩在象明之上,如今象明所辖四座茶山的茶叶交易仍然在易武进行,这便是外界只有“易武”概念的重要原因;易武已不单纯是一个地名几乎已经取代古六大茶山这个概念,与老班章、冰岛一样成为了普洱茶的名片。象明这个普洱茶“重镇”当下的不堪原因其实不算复杂,易武的名声在外导致大量象明的茶叶涌入,都想通过易武这个集散之地把手中的茶叶卖个好价钱,久而久之完全没有了象明什么事,象明如今虽然算是交通枢纽,不过和昆明在云南的地位一样——过境之地而已。
有的小伙伴会问历史传统与文化底蕴能有多大影响,我举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香港tvb的古装剧我想应该都看过,每每看到tvb古装剧摇头晃脑吟诗作对的画面都会感觉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快餐气息,这就是历史传统与文化底蕴缺失的后果,因为缺失所以无法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