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影评
《入殓师》在影迷中的口碑不错,据说当年很多有志青年都去做入殓师了,真假就不知道了。
电影里的人们对于死亡并没有太多的恐惧,可能是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的原因。对死者的入殓过程也成为一个极其精细、一丝不苟的仪式。这让我想起了美剧《csi拉斯维加斯》某一集,这部剧集里面每一集都在和死人打交道,其中不乏重口味的镜头。对其中有一段印象尤为深刻。鉴证科的带头大哥格瑞森在太平间里检查一具女尸,皮肤白净,身材极好。一两分钟的镜头,没有出现一点露点,反而灯光和音乐都非常轻柔,让人感觉他检查的不是一具尸体,而是一件非常精美的艺术品。请相信这绝不是一种变态,而是一种对于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这部电影第一个给我一堂课普课程,阴森和晦气其实在电影里面丝毫没有。知道了日本的丧葬文化,进而从中窥视到日本人对于生命的一些看法和做法。其实影片既不凝重,也不深刻,除了题材是入殓,完全就是一部日本的小清新生活电影。
影片里的人们经历着各式各样若即若离的感情。影片的最后,很日本的小清新电影一样。这些汇聚到一起:一个很受人尊重的老太太过世,有误解、有隐瞒、有分歧的人们因此走到一起。每个人都发现,原来人的生命中可以有这么多的身份,大家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没想到有朝一日这些角色相遇的时候,自己的角色是可以改变的也是不得不改变的
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两条线:死别、生离。不知道作者在创作这部电影的时候,《入殓师》给了相似的感觉。有没有听说过中国“生离死别”这个成语,但世界上找不到更精练、更恰当的词语来论述这部电影了男主角的工作就是为死别服务,而自己的身上正经历着生离。
越是大牌的导演,中国的近几年的大多数电影恰恰相反:越是厚重的历史、越是深邃的主题就越装b,而《入殓师》这个题材顶多算个小题材。
包括出世、包括爱情、包括恩仇,这是影片很想告诉观众的一点—生命就是一系列偶然的交集。也包括死亡。
觉得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杰出的电影,平心而论。甚至觉得影迷们给的评价有些过高了但我仍然要给电影打个85分,因为电影的坦然、真诚。
看过的日本电影大都如此。不管影片自身优秀与否,其实不只仅这一部电影。通过电影,都可以感受到作者那种真诚,能让你感受到创作者的内心。即便是装b题材的电影,例如去年团购来的《热血高校》系列,也是编剧导演用极为真诚、认真和用心告诉你什么是装b而非他自己装b
这要是中国拍的话就会:
影片的故事非常悬疑,某新锐导演将影片的背景放到某个与世隔绝的山区。入殓师穿梭在回忆、旁白、未来幻觉中,死去的人多次出现,入殓师有时候是给自己化遗容。除了导演自己,没人看懂哪些是死人哪些是活人。送到某个小型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一个特别创新奖。但因没有上报私自参与国际电影节,导演被禁拍三年。影片以盗版影碟的形式回到中国,但除了极少局部文艺电影喜好者,这部电影没引起什么关注,最后在多个地摊上的一元一碟特价清仓不退不换”影碟中,偶然能见其踪影。
老婆也不是短暂离家散心那么简单,拍成一部讴歌民政工作者的主旋律电影。男主角遇到麻烦肯定更多。一定是一死二闹三上吊,经过领导规劝,组织关怀后,夫妻重归于好。而此时,夫妻俩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男女主角携手齐心,顶着世俗的目光,化巨大的悲痛为高度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去。此片获得各级相关部门投资,作为献礼影片,多部门组织基层收看和写观后感。
媒体不时爆出片场出现灵异事件,某三线导演将其增加多处重口味镜头。投入巨大宣传经费热炒“中国重口味电影no1拍摄过程中。演员遭神秘人潜规则等新鲜猛料。影片送审被要求修改数次,还是没能公映,最终不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