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是一种特大毁灭性的森林病害,在日本、美国、墨西哥、加拿大、韩国和欧洲葡萄牙的发生、流行已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我国自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发现以来,已查明在苏、浙、皖、粤、鲁、港、台均有分布,近年又在上海湖南、重庆和福建发现,各地有呈迅速扩散蔓延趋势。据1998年底统计,该病在大陆5省的37个县发病面积已超过100万亩,累计枯死松树1600余万株,直接经济损失1.28亿元,对我国松林资源、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该病主要借助媒介昆虫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成虫传播。因此,有效地防治传媒昆虫松墨天牛同防治松材线虫病本身一样重要。70-80年代间,松材线虫病在日本因全国呈毁灭性流行成灾,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发生规律、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及营林措施等方面的研究,由于松材线虫病的防治难度太大,日本于90年代初进行总结后宣告失败。美国、墨西哥、加拿大、韩国等国因灾情不重,而仅作了些基础研究;我国为害松种正由黑松、赤松向原来认为抗病的马尾松蔓延,林间感病死亡的松树中马尾松所占的比例由80年代的10%增加到现在的50%以上。该病一旦进一步向有数千万hm2的我国南北方松树分布区流行,将造成不可估量和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如控制扩散、减轻灾害,如能有效地控制松墨天牛,便能达到有效遏制该病扩散蔓延的目的。
目前,松墨天牛的主要防治措施有:强化检疫、清理、熏蒸病死木、飞机喷药、引诱剂、饵木诱杀、将病死木切片、锯板烘干、水浸、土埋、热水加温、林分更新改造、营造抗病树种以及生物防治,这些措施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国内外有关松墨天牛生物防治的研究利用较多,但尚缺乏系统性,我们在广泛调查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近期松墨天牛生物防治技术研究结果的进展总结如下:
1.寄生性天敌的种类和控制作用
1.1寄生性天敌的种类
主要有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guani)、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sichangnensis)
、花绒坚甲(dastarcuslongulus)、黑色枝跗瘿蜂(ibalialeucospoides)、姬蜂(ich
eunonoidaesp.)及金黾子小蜂等。
1.2肿腿蜂对松墨天牛的控制作用
通过对肿腿蜂的野外生物学、释放技术、防治效果及在大面积防治松材线虫病中应用等的系统研究发现:1)释放技术是以点株式放蜂法为优,该法对天牛幼虫的校正寄生率为48.68%,明显地高于点式放蜂法的37.50%;2)最佳放蜂的时间为7月份,此时放蜂的校正寄生率分别为37.50%—66.82%,明显地高于8月份放蜂寄生率28.75%;3)放蜂密度以5000头/hm2为宜,试区对天牛幼虫的校正寄生率分别为48.68%,其防效与10000头/hm2的52.86%相近;4)经多点、多年试验结果各地寄生率分别为溧水34.17%,句容32.46%和无锡60.29%,1998年句容东进林场的试验效果最好,寄生率达90%。据观察,防治效果较高的原因有二,一是有二代肿腿蜂的寄生效果,7月放蜂后第一代肿腿蜂在松树皮层寄生尚未蛀入木质部的天牛幼虫;9月第二代肿腿蜂寄生已蛀入木质部的天牛幼虫。二是对照区的天牛幼虫成活率较高。1999年进行了540hm2的大面积放蜂试验,其寄生效果均稳定在66.82%-84.21%(表1)。
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在1998年和1999年两年采用放蜂量为5000头/hm2肿腿蜂防治松材线虫病的应用试验,其试区内肿腿蜂不仅当年有效地控制了松墨天牛的虫口密度,而来年对松材线虫病的病死树减退率达96%-98.0%以上,均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据核算,防治成本为33.18元/hm2。试验证明,采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技术是可行的(表2)。
1.3选出了有效生物体松墨天牛幼虫
繁殖天敌肿腿蜂及繁蜂相关成套技术;在林间彻底采集松材线虫病的传媒松墨天牛的幼虫,年采集天牛幼虫近30万头,用于繁蜂,变害为宝,年繁蜂500万头,防治面积近2000hm2;同时,兴建了江苏省林科院天敌繁育场的养虫楼及配套设施,用于天敌肿腿蜂的生产。繁蜂后,主要发放到全省各试区防治松墨天牛幼虫,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1.4 采集天牛幼虫试区的效果
在雨花铁心桥、江宁东善桥林场和茅山东进林场及安徽青山林场等地年采集天牛幼虫近30万头,用于繁蜂,变害为宝,采试面积近6000 hm2,采试区松树的松材线虫病病死率明显降低,死树减退率在98%以上;
1.5 利用天敌肿腿蜂释传白僵菌(新选出的高效白僵菌菌株)的双重寄生松墨天牛
幼虫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蜂、菌对松墨天牛幼虫寄生效果明显提高;
1.6 花绒坚甲对松墨天牛的控制作用
kobayashi(1984)报道花绒坚甲是墨天牛属蛹期的天敌,有时能引起较高的幼虫死亡率。我院将20头花绒坚甲成虫和有20头天牛幼虫的树段同置于养虫笼中,结果有4头天牛幼虫被花绒坚甲寄生,共得到14头花绒坚甲蛹茧,证实花绒坚甲是松墨天牛的有效天敌。我院在采集松墨天牛幼虫时发现病木内天牛蛹的寄生率高达20%以上;另据山东烟台报道,花绒坚甲致死的天牛幼虫占23.7%,个别被害(枯死)木中的天牛成虫、蛹、老熟幼虫被花绒坚甲的寄生致死率高达85%,说明很有利用潜力。正在开展了繁殖利用试验和防效试验。
2.松墨天牛天敌微生物的种类及控制作用
2.1 天敌微生物的种类
主要有真菌、细菌和线虫。真菌有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布氏白僵菌(b.brongniartii)、金黾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粉质拟青霉菌(黄僵菌)(isaria farinosa)、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轮枝霉菌(verticillium spp.)和枝顶孢霉(acremorium sp.);细菌有粘质沙雷氏杆菌(serratia marcescens)及天牛
的寄生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等。
2.2 球孢白僵菌对松墨天牛的控制作用
2.2.1国外shimazu(1995)报道,可用释放携带白僵菌的传媒昆虫黄色梢小蠹(cryphalus favus)的方法防治。针对白僵孢子只有进入树皮下或天牛蛀道里才能取得理想防效的特点。
将白僵菌的分生孢子感染附着在黄色梢小蠹虫体上后,把该小蠹虫放入林间寻找天牛分布的病死木,让带菌的小蠹虫去感染松天牛,黄色梢小蠹在日本分布广泛是常见种,而且有与松墨天牛只寄生病死木的相似的生活习性。具体做法有6种:(1)大养虫笼内释放小蠹感染试验,(2)林间收集小蠹染菌后释放,(3)染菌人工饲养繁蠹后释放,(4)用染菌小蠹自动释放装置,(5)麦麸皮或粉末作球孢白僵菌培养基的丸粒(7×20mm),(6)无纺布逞增加树皮表面的白僵菌数量的方法等均可取得40%-90%的天牛幼虫致死效果,尤其无纺布法是被认为是目前用真菌防治松墨天牛最可行的方法之一。
白僵菌和轮枝霉菌混用要比单用白僵菌杀死天牛幼虫的效果更高(kobayashi,1984)。 2.2.2我们的研究是通过对白僵菌与小蠹虫的野外生物学规律、小蠹虫的释传白僵菌规律、利用技术和防治效果及在防治松材线虫病中应用等的系统研究发现:1)用本地自然种群的小蠹成虫能有效地释传白僵菌,并能有效地防治与其共生的病死树内的松墨天牛幼虫,该法对天牛幼虫当代校正寄生率41.53%,撒菌法的寄生率可达36.82%,明显地高于喷雾法的26.74%;2)经99年在溧水林场试区采用小蠹释传法释传白僵菌和用菌量为30g/hm2,进行了1266.67hm2的大面积防治松墨天牛示范试验,经分别在9月1日和11月3-4日对其防治效果的全面调查。结果表明,白僵菌对天牛幼虫的当代校正寄生率在41.53%-69.19%之间。其中溧水林场各试验区的平山分场、平山林场-1、吴望山和茅山分场的校正寄生率分别为41.53%、55.87%、43.60%和69.19%(表3)。较为有效地控制了松墨天牛的虫口密度和松材线虫病的为害。
经试区防治成本核算,防治成本近需3.33元/hm2;3)试区内翌年松材线虫病的病死树减退率达95.0%左右。白僵菌的流行和感染松墨天牛幼虫的效果是较为明显的,能有效地减低林间松墨天牛的虫口密度和减轻松材线虫病的为害。试验证明,采用小蠹释传法释传白僵菌技术防治松材线虫病是可行的。 〖ht6h〗
3.捕食性天敌的种类及控制作用
3.1 捕食性天敌的种类
3.1.1捕食性昆虫主要有日本大谷盗(temnochila japonica)、蚊态郭公虫(thanasimus eiuisi)、朽木坚甲(allecula fuliginosa)、赤背齿爪步甲(dolichus hallousis)、小步甲(carabidae sp.)长阎魔虫(cylister lineicolle)、叩头虫(elateridae sp.)、蚂蚁、蜘蛛、蛇蛉和蠼螋等。
3.1.2捕食性鸟类有6目14科33种,捕食天牛幼虫的主要鸟类有大斑啄木鸟(dendrocops major)、白背啄木鸟(d.leucotos)、小斑啄木鸟(d.minor)、小星头啄木鸟(d.rizuri)、红颊缘啄木鸟(picoides rtidacty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