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亨特张》影评:形散而神不散

电影《神探亨特张》,我看到一半的时候,便升起一种担心来,与一些跟普通观众较劲的文艺电影类似,《神探亨特张》在剧情上也与看惯了故事片的观众保持着“古老的敌意”。可以预见到的,会有一些恶评抓住“不会讲故事”来说事了。笔者倒是认为,我们现在观众所欣然接受的那个故事套路(整部电影围绕一个故事展开,全部的情节都是为了一个故事的最后高潮服务),有必须给予一定的补充。换言之,好莱坞传授给我们的单一故事路线,可以让我们另寻他路,比如,《神探亨特张》的叙事方式。
高群书导演的这部电影,将近两个小时的片长,前一个小时,基本上都是“亨特张”“抓贼”的各种小故事的罗列与编织,最后一个小时回归到一个统一的故事——抓要为被碾压小女孩偷钱来捐款的贼。这个叙事逻辑,类似于中国的传统小说,《水浒传》,前半部分都是梁山的好汉的单独故事,后半部分,则是集中起来干一件大事。看惯了好莱坞“从一而终“的故事风格的观众,可能会对《神探亨特张》的叙事逻辑感觉陌生,从而导致抵触。笔者倒是认为,这种叙事方式,更容易真实地还原“人”本身的存在方式,生活现象中没有那么多的巧合拼凑出来的“从一而终”的唯一故事,都只是各种小故事汇总出来的完整存在状态。《神探亨特张》在叙事风格上的较劲,正是它的成功之处。
当然,这一故事叙事方式,并非《神探亨特张》这部电影首创,中国大量的传统叙事风格的电影都保持着这一基本特色。这一特色,可以套用散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句话,形散而神不散。该部电影看似讲了很多个“亨特张”抓贼的小故事,完整性已经散了,但是,殊不知,作为“神”存在的“亨特张”的精神生活状态没有散。该部电影,更像一个携带着北京人生活味道的散文,而非故事小说。
说到北京人的生活味道,我觉得有必要多写几句。某影评人在文章中说,《神探亨特张》中业已找不到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味道,因此该片是失败的。这种论断未免牵强。北京人形象,自老舍先生笔下开始延伸至今,业已是半个多世纪,北京也会有北京的新风格。《神探亨特张》中,开篇便是“亨特张”的喝酒唱和,歌词便是北京人最好的注释。——这批人,以爷的精神状态存在,批评、揶揄、嘲弄所有他们所看不惯的世俗,但又以孙子的方式生活,为生计走,关键是这种走的状态,一边走,还要一边炫耀自己走不是因为没有车。
电影《神探亨特张》的风格,未尝不是受了当下京派作家的影响。当下京派作家少有宏大历史叙事的作品出现,但多关注鸡毛碎皮的小事儿,并能在小事中看出揶揄的乐子来,把所有能拿来嘲弄的东西均调侃一遍,然后又得装孙子过日子,然后他们便得到了快感,也唯独对这些细微地把握,很容易让京派作家虽然不写宏大历史叙事题材的作品,但同样可以达到一种微观的宏大。王朔、冯唐等人的小说,便是这个路子。《神探亨特张》很好地继承了当下京派作家的创作风格。
该部电影中,对“亨特张”的人文关照最为明显。开篇的喝酒唱和便把北京人对世俗的不满道出,但此君又不止于不满,而是与“负能量”进行较量,努力建造“正能量”予社会,力图实现全部的正能量,从而抵消自己唱和中出现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种努力,其实只是相对的,社会注定不会全部正能量,因此,“亨特张”也无法实现所谓的高尚,也只能是低俗世界中芸芸众生的一员。所以故事便存在了精神层面上的矛盾点,这个矛盾点要远比故事本身制造的敌对矛盾有看点,且有价值了。
“正能量”的高尚与社会净化,只是人物的一种工作(抓贼)诉求,在这种诉求下,“亨特张”不会进入高尚,而只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抓了放,放了抓,一边抓,一边帮被抓的办好事,回家要乐呵呵,单位要工作情绪饱满,负能量很难被释放,容易憋出内伤。正常人都是这样,渴望崇高与社会净化,但都只是要回到地面生活。“亨特张”是在北京地面上生活的,而不是活在假大空的口号中,这一点,值得肯定电影的编剧导演的见识。
与“亨特张”一起进入低俗世界的,还有那些街头“坑蒙拐骗偷”的底层坏人。片中,多次出现这些“坏人”的自白,铿锵有力,“坏人”也是有“坏人”的理论的,“坏人”也是有“坏人”的苦衷的。影片虽然以“正邪”对抗的间接方式叙述了“坏人”的理论与苦衷,但未尝不是一次有价值的对底层“坏人”的艺术关照。《神探亨特张》的最大价值也在这里,以高尚的名义(叙述好人好警察亨特张抓贼的故事)叙述出了低俗世界的愁苦(坏人的理论与苦衷),而且这种低俗世界的愁苦又不是以愁大苦深的方式呈现的,而依旧是京派作家的揶揄嘲讽。这种揶揄,未尝不是一种很大的人文情怀上的同情。当我们看到京骗子口口有词的时候,升起来的不是憎恶,而是同情。这种同情,正是揶揄的艺术方式所实现的审美诉求。
揶揄这个词最能概括该片的艺术风格。“亨特张”是自我揶揄,京骗子们是创作者去揶揄,但无论揶揄的实施方是谁,均达到了揶揄背后的人文关怀。警察没那么高尚,京骗子也没那么卑劣,这也便正是真实的生活。但该剧又一直在追寻“正能量”,群追小偷,群打肇事司机,怒打不让座位女孩等等,这些未免不是创作者的良善的期待,唯独这种良善的内心追求,方能生出京派作家的揶揄的艺术风格来。《神探亨特张》便很好的继承了这些东西,从而实现了,以高尚之名进入低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