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普洱茶贡茶第一镇:易武古镇历史与普洱茶荣耀(二)

李佛一先生著《镇越县新志稿》载:“清嘉庆,道光年间是六大茶山最辉煌的时期,易武茶区年产晒青毛茶七万担,倚邦茶区年产两万担。”由于茶业的发展,使群众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富裕起来,出现盖楼房,建寺庙、立茶庄,开店铺、办学堂,修路架桥,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中式楼房在易武、易比、曼洛、麻黑、曼撒、曼腊、倚邦等地拔地而起,3米宽的青石板街道在易武、倚邦、曼撒铺就。据老人们口碑传说清代易武人口最多时超过万人,易武人大多为石屏人,他们很善于经商,那时大多数人家的窗前都有一个铺台,铺台上摆着自家产的茶叶、染布、土特产,就像现在的前店后厂,南来北往的茶商顺着街道走在铺台边就能选到自己要的货物。
翻阅李师程教授的《古茶山揽胜》中有:“易武由于茶叶的发展,在唐朝就已逐步发展为滇南的利润城,虽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风火火,冷冷清清,但由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南下陆路交通口岸、中原汉文化在边疆传播的悠久历史、盛产优质茶叶、土地宽广肥沃、气候宜人、人才辈出,始终是滇南有名的重要古镇。是茶文化的成果在边疆传播的重要体现,是内地联结中老边境线上一条唯一的古集镇走廊。”除往西北通向思茅的青石板茶马古道外,以易武街为中心的镇内大道把易比、曼秀、麻黑、曼洒、曼腊、大寨、曼乃旧庙、湾弓等八大古村镇紧密联系起来,向四面八方辐射,延伸国内各地及老挝、越南、泰国、缅甸等周边国家。
在古镇,华林很感兴趣易武这一地名,她说极富浪漫色彩。易武是一句傣语,“易”意为女性,“武”意为蛇。易武即美女蛇。易武街附近有一个傣语称为“坛武莱”的石洞,这石洞据说是一条修炼成精的花蛇的巢穴。这条成精的花蛇具有变化无常和腾云驾雾的本领,并且特别迷恋女色,它一发现绝色佳人,便要抢到洞中玩乐。据传,花蛇洞内共藏有四个美女,其中三个美女是公主,另一美女是亦人亦蛇的龙女。这龙女也许就是传说中的易武——美女蛇。作恶多端的花蛇精后来被以为勇敢的猎人斩杀于深洞中。二位公主重归故里,猎人被困在深洞内。后来,猎人发现了被花蛇精关在黑洞内的龙女,龙女即带猎人游入龙宫,被龙王送回人间,与被救的一位公主喜结连理,过上幸福的生活。后人根据这个传说,把美女蛇住过的这个地方叫做易武。
张毅先生的考证资料中谈到:易武古属曼撒茶山。曼撒茶山被列为六大茶山之一时,易武的世居民族“本人”、香堂便以种茶、采茶为业。清代乾隆年间。实行移民殖边,石屏等地汉族大批进入易武开垦荒地,种植茶叶。育苗移栽茶树的技术随之带入易武。当地群众广采茶籽,培育茶苗,至茶苗长到四五寸高时移栽在茶园内。所栽茶苗三年以后便可采摘。汉族大批移居易武以后,易武的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量不断增加,到茶山淘金的商贾也纷至沓来,在易武一带买荒山建茶园,开店铺制茶、贩茶。一些有识之士也随茶商来到易武行医、办学:打铁的、做酱菜的、烧砖做瓦的、染布缝衣的……也蜂拥而至,开作坊,设店铺开展各种贸易活动。昔日荒凉的易武迅速崛起,取代了莽枝茶山在六大茶山中的地位,成为六大茶山的后起之秀。
易武茶业崛起之后,“坛武莱”附近的山丘上随之出现了一个集镇——易武街。易武街的出现,使易武变成东部茶山进行茶叶贸易的中心和茶叶集散重镇。这一重镇东北临近倚邦、蛮砖;北部与曼撒、曼腊、曼乃连成一片;东部与老挝接壤,有驿道通向老挝丰沙里和越南莱州,便于茶叶集散、出口转销,颇受茶商青睐。据有关资料记载,春茶上市时每天出入易武的马匹多达500匹之多。随人口增多,形成八大村寨建有寺庙,铺有石板路、办有学堂、建有中式居民楼房。这里不仅是茶马古道上的驿站,而且是中原汉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的荟萃之地。
在仔细的端详中,我们发现,易武镇是一块风水宝地,易武坐落在易武正山分支的两山环抱的小坝子中央,地形远看被青山团团围住,犹如绿色屏障,不知水从何处流出,路又在何方,形似一匹骏马从青龙山奔下向东方疾驰,关帝庙处是马头,大天井是马背,武庆街、易平街正好是金鞍,这样绝妙的地形,让到过此地的风水先生也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