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年龄相差甚远,在旁人异样的眼光和犀利的言辞中被迫无奈分手,身份悬殊文化水平差一大截,在越发严重的自卑感中选择分道扬镳,这些现象早已成了每日社会新闻中不停滚动的常客,当这些外在因素犹如狂风暴雨般扑面而来时,那种在环境的作祟下迸发出来的无止尽的耻辱和痛苦,使关系变得不再纯粹和靠谱,身份地位的转变更成了彼此间无法跨越的一条鸿沟,《朗读者》其实就是在制造以上条件的基础下,融入对过往沉痛历史的直视和反思的同时,更是在精心打造的隐情中更为深入的探讨了人性的本质。
一个正处青春期的男孩mike和一个从事售票员的中年女子hanna,机缘巧合下走到了一起,他们在坦诚相待的表象下,在文化气息浓厚的朗读声中,彼此陶醉在醉生梦死般的情欲中,享受着生理上的无限满足和快感,一起度过了一个激情四溢到无法自拔的夏天。一天,hanna一声不吭的选择了离开,随后mike也顺利完成了学业继而攻读法律,却不料以旁听生的身份在一次审判纳粹分子的法庭上,mike见到了坐在被告席上的hanna,而hanna一直努力想要隐藏的秘密也逐渐浮出了水面,在hanna被判终身监禁数年后,就当mike还在尊严和关爱中不断徘徊时,hanna却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其实一开始mike和hanna的身份就相当的悬殊,甚至有着辈分上的差距,但他们之所以可以毫无顾忌的沉溺在情欲中,取决于他们这种纯粹的关系并不会因迥异的身份受到环境因素的牵制和羁绊,可以说这种微妙的关系只成立于hanna的家中,在外就像他们在郊游时可以轻松的默认两人是母子关系一样,没有任何主观或客观的顾虑和阻扰,而这片最妙的地方就在于接踵而来的从小环境到大环境的身份转变,mike成了一位需要维持良好正面形象的律师,而hanna却成了一名纳粹军营中的看守员,这时他们所要面对不再是充满自由的房间而是充满束缚的社会。
在旁听席上,mike突兀的低着头坐立难安,像是心虚的压抑着满腹的难堪和耻辱,一方面刻意的保持距离,呈现出一种看似疏离和陌生的关系,另一方面却又难舍昔日的那份刻骨铭心的感情,或许mike的逃避和沉默真是为了遵从hanna的意愿,维护她始终想要保有的尊严,但在我看来却更像是为了保持正派高尚的自我形象而对于人性中正义召唤的无奈压抑。通过mike这一角色,让人看到了一种在繁杂文明的社会体系中和被动的生存环境下出于天性的自私和虚伪,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mike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出于本能的行为举止,却不会让人觉得可耻或痛恶,更多的反而是可怜和唏嘘。
当hanna坐在被告席上时,她有着一定因果关系的双重身份,因为是文盲,不但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大好前程,在对于自身罪行的理解上可以看到与其他口若悬河的被告比起来,在思想上hanna缺少了份看待事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维护自我优势的圆滑和睿智,但一方面却又不禁引人深思,面对事实上异常恶劣而残忍的工作,却能像个机械化的零件般,麻木不仁的眼睁睁看着无辜的受害者惨死于烈火之下,把见死不救看得那么的天经地义,一厢情愿的觉得自己不过是在尽职尽责的完成理所当然的任务,而这绝对不仅仅只局限于hanna,那种被催眠和欺骗的崇高身份象征残忍的强奸了人性,那种散失自我犹如仰赖信仰般的集体性崇拜,让没有亲身体会过那般黑暗历史的我都不由的心生畏惧。
再客观点看,无论是看似高高在上掌握大权的法官,或是有过切肤之痛般惨痛经历的受害者,又或是从昔日的瞒天谎言中清醒过来的民众,他们同样背负着不同的身份,环境和经历带给他们的那些强烈而深刻的主观意识,可以说赋予了hanna身份认可的一致性和绝对性,在她们眼里hanna就是个杀人如麻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即使是个另有隐情的文盲。身份意义模糊了他们出于人性的判断和辨别,以及处于客观角度的理解和公平。服刑期间,在mike熟悉的朗读声中,hanna逐渐学会了认字,看似找回了从未敢于面对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却不料表象下根深蒂固的过往事实却成了一道永远都无法跨越的槛。影片最后mike带着略显生疏的女儿来到hanna的墓前诉说着过往与她的点点滴滴,那一刻mike似乎终于摆脱了身份的限制,懂得了坦诚的可贵。
比起略显中规中矩的剧情,演员无懈可击的表演要震撼得多,可能是由于时间上的局限性和主旨的敏感度,总觉得导演似乎还是有所顾忌和保留,缺乏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和触动,在我看来最多只能是及格却算不上优秀的文学改编作品。无论是年龄的跨度上,还是对于不同身份的把控,无论是内敛的心理刻画,还是符合人物背景的思想表达,可以说katewinslet都做到了极致的完美,那种淋漓尽致的演绎就像一个在江湖中磨练了多年的高手,显得极其的老道和自然,不得不让人心生佩服。再加上表演不俗的davidkross和戏骨级的ralphfiennes,美妙绝伦的精彩演绎可以说为影片撑起了大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