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招标采购活动中,围标是一种违法行为,一旦发现可以向行政监督部门举报,参与围标的人员也会遭到严厉的打击。
为什么围标为什么会被严厉打击?接下来小编将具体讲解围标产生的后果有哪些,感兴趣的朋友一起了解下!
1. 扰乱了市场秩序,逃避主管机关的监督。很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在招投标过程中,以围标方式中标的,较恶意降价、以贿赂方式中标等其他违法行为更不易被发现,隐蔽性更强。有时,即使被发现,招标人和招标管理部门也找不到有效的方式对其作弊行为进行处罚,因为我国现行的招标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规定围标行为包括哪些情况,如何识别围标行为;目前,只列举了部分不规范行为为串通投标行为。
2. 围标直接损害了其他投标人的合法权益。围标现象本质上是由于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而造成的无序恶意竞争。不可避免的是,中标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被操纵在少数企业手中,具有优势和实力的潜在中标者将被排除在外。它不仅会破坏正常的市场管理和诚信环境,严重影响招标投标的公正性和严肃性,还会损害大多数投标人的利益,阻碍社会的进步。
3.当无标底或复合标底招标而又不采取最低价中标时,围标常常会导致中标价超出正常范围,从而加大招标人的成本。由于参与投标过程的公司通常具有某种形式的利润分享,这就会使他们操纵的标价超出了合理低价范围。
4. 参与投标的企业诚信不高,企业自身素质较差。由于赌博心理占了上风,大多数企业在编制招投标文件时只注重价格,不认真研究施工方案,没有合理的应对措施。即使中标,也不太可能认真组织项目实施,给项目本身留下隐患。
在强化招标人主体责任方面,《意见》要求,不得以支解发包、化整为零、招小送大、设定不合理的暂估价或者通过虚构涉密项目、应急项目等形式规避招标;不得以战略合作、招商引资等理由搞“明招暗定”“先建后招”的虚假招标。
而在打击遏制违法投标和不诚信履约行为方面,《意见》也规定,要密切关注中标率异常低、不以中标为目的投标的“陪标专业户”。
重点关注投标人之间存在关联关系、不同投标人高级管理人员之间存在交叉任职、人员混用或者亲属关系、经常性“抱团”投标等围标串标高风险迹象。严厉打击操纵投标或出借资质等行为导致中标率异常高的“标王”及其背后的违法犯罪团伙。
加强评标报告审查,招标人发现评分畸高畸低、异常低价投标等情形的,依照法定程序复核纠正。加大评标情况公开力度,积极推进评分情况向社会公开、投标文件被否决原因向投标人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