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小戳人成天忙着粉饰太平,《人山人海》则剥离炫彩的漆皮,刮开厚厚的腻子,露出我们白花花的骨头,残酷而坚硬的骨头,令观者如噎在喉。同样以写实见长的《神探亨特张》,多少还追求些许浪漫情怀,而《人山人海》就像是一张黑白素描,在明暗的光影中一笔笔勾勒着,最后呈现出支撑这个光鲜世道的骨骼。
故事与原型:写实 更现实
《人山人海》可以简化成一句话:“讲了一个叫老铁的农民千里追凶的故事。”这个简单的故事原本有个并不简单的真实背景:贵州六盘水猴儿关乡代氏六兄弟,老六在一起抢劫案中惨遭杀害,凶手逃离迟迟不见警方缉拿归案,五位兄长历时一年零四十八天,骑着摩托车追寻大半个中国,终于将逃亡凶徒擒拿归案。
《人山人海》的写实,并不是指它停留在对真实事件的临摹,《人山人海》仅只是从事实触发,借用其千里追凶的“核”。到了顾小白的编剧里,代氏五位兄长浓缩成一个老铁,通过他盲头苍蝇般的追踪,串起这个时代更多的现实:除了治安问题和凶手不得绳之以法,还有重庆的“棚户区”打工阶层的蝼蚁生活,曾经质朴的乡亲变成了处心积虑的骗子,曾经心爱的恋人和骨肉亦如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尤其是那暗无天日几近丧命的山西黑煤窑——这些人生路上不能左右的因素和无所不在的陷阱,共同构筑了老铁命运。这些现实的集合,也使得《人山人海》比故事的原型更具现实色彩。
人物和表演:隐形 且彻骨
影片的再创作中,老铁所代表的,显然不止猴儿关乡代氏五兄弟,他更代表“一类人”,挣扎在如是社会现实中的“一类人”。对老铁的总结,个人感性的归纳如下:人海中的个体,如微尘一粒,你可以姑且地活着,放任真相,忍受戳在脊椎上的刀子,但总有些令你睡不着觉的东西,让弥坚的执着暴走险途,在黑暗中哪怕玉石俱焚,也要拼命博取心灵的出路。
除了斧子劈柴那场戏因缺乏务农常识略显跳戏(那么细小的柴棍只需放木桩上一斧子下去,而不比支起不着力地砍七八下),陈建斌从头至尾都是隐形表演。导演在运镜上对人物特写不尽感冒,而更注重人物情绪在各场景中的酝酿,这意味着对演员表演节奏的拿捏要求更高。尤其值得一赞的是吴秀波饰演的凶手萧强,导演给他的镜头吝啬到了极致,用一种约莫可以称之为“神秘情绪”的东西,像一个倒钩死死垂钓着观众的胃口。另外群众演员的调度也是全篇一大亮点,着墨均非常有限,却令得影片中的“社会”更加彻骨。
导演及创作:纯粹 亦深刻
看完《人山人海》即刻明白,它能在68届威尼斯电影节华语片中突围非偶然,最后斩获最佳导演银狮奖亦是舍我其谁:《桃姐》、《赛德克巴莱》和《夺命金》或多或少都有各自向市场献媚的元素,而只有《人山人海》是纯粹的,唯最后凶手改由警方缉拿有向审查妥协之嫌。
如需首要考虑票房市场,这个故事大可如下编剧:香港贫民区兄弟三人,本因分歧吵闹不合,突一日混混老三莫名被杀,正直的老大和冲动的老二悲痛欲绝,随毅然分头追凶上路,一路北上追查,一路各种打斗,历经n个磨难,兄弟齐心终将凶徒制服。老大老二大可用甄子丹和谢霆锋,老三可用阮经天客串,大反派则非吴京莫属,再配个靓丽的小妞angelababy,齐活了。这显然是叶伟信或者其他香港导演的暴力美学,而绝不会是蔡尚君的公路电影。
蔡尚君作为编剧参与过《洗澡》和《向日葵》的剧作,2007年曾尝试驾驶《红色康拜因》上路,此番借老铁孤独的摩托,载着暴力、复仇、社会现状和自我救赎,奔走贵州、重庆、蒙古和山西,终于上了威尼斯银狮奖的轨道。纯粹的东西往往更加深刻,灰头土脸的《人山人海》让我们看到更加本质的东西,就像是戳在老二背后的那把刀子,戳在了我们的脊骨上,一如它的英文片名《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耐人寻味。
又及:《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据说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对毛语录其中一句的僵硬直译。以前一直不知该如何形容当朝社会,看罢《人山人海》(《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终于顿悟,这是个高铁拉牛车的时代,牛车后面还追着一群光脚丫的可怜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