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车行》影评:影像中的来的人

莱奥·卡拉克斯回来了。单纯这个标题,都可以成为年度电影大事。沉寂了十二年,这个寡产的天才导演终于又带来了自己的又一部长片,刨去中间那些零零散散的短片,几乎没有一个导演能够像他这样间隔如此久才拍摄出另一部长片作品。
这是一部玩电影的电影,也许这种潮流在近年的许多影片中被实践的太多了,包括去年最热的《雨果的秘密》和《艺术家》等,但是,能脱离通俗的致敬路线,玩出花样和个性的,恐怕没人能出卡拉克斯其右了。《神圣车行》在戛纳一登场,就再次成为整个电影节的焦点,无数的鲜花赞美和口水鸡蛋同时向其扔了过去,风头竟盖过了最终的大赢家《爱》。倒有点喧宾夺主的味道。
奥斯卡是一个出色的演员,从早上到夜晚,他都坐在自己的轿车里,赶一个又一个场,去演绎不同的角色。时而是乞丐,时而是怪物,时而是老板,时而是父亲,时而严肃,时而歌舞,穿梭在不同的人物生活中,乐此不疲。整整一天,奥斯卡的行程表排的满满的,非常的忙碌,奥斯卡的生活,其实就是他人的生活。这就是一个成功演员的一整天。
这部电影虽然看起来是一部电影,可是其实它更像一部探索电影可能是什么,或者电影能够是什么的东西。所以,虽然我们知道奥斯卡是在演戏,但是其实很多部分,我们是难以区分戏剧与现实的边界的。整部电影许多地方融入了许多幻想和超现实主义的成分,有点像布努埃尔或者大卫林奇。
电影是什么?
电影是一种窥视欲。就像《美国往事》里面条偷偷看自己暗恋情人跳舞的场景,或者《后窗》里偷窥对面邻居的各种生活与那场凶杀案。电影满足了人类偷窥的欲望,让幻想从人的脑海里解放了出来。电影是光与影的艺术,是一种魔术——其实它本身也源于魔术——早期的光学魔术影像。人通过电影里他人的生活与世界来满足窥视欲,而电影通过这种影像的传播来反制观众,产生一种催眠作用,吸引人的眼球,让人的身心沉进去。《神圣车行》的开篇便是这样一个隐喻,黑白模糊的画面前面,密密麻麻的男女老幼的观众昏昏噩噩,当我们看着这些被催眠的观众时,是否会有某种自省一样的讽刺感呢。
奥斯卡演绎的这诸多角色和戏份,其实又涵盖了如今主流电影的所有类型。也幻想、有写实、有伦理、也亲情、有歌舞、有怪物,林林总总,千奇百怪。再联系男主角——这个出色演员的名字——奥斯卡,我们就很容易看到了这整部《神圣车行》其实是对整个现代电影工业的隐喻。那些穿插的黑白影像,一个又一个通过奥斯卡贯穿起来的不同类型的电影,就是这个工业逐渐完善和发展的线索。
但是,这又不是一个简单的对不同类型片简单的汇总和加和,以其中那个怪物抢夺美女的短片为核心,开始引申,我们发现了《神圣车行》里依然蔓延着卡拉克斯的荒诞和逆反,怪物这个短片,其实是最能代表卡拉克斯导演风格的作品,颠覆常理的疯狂往往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墨守陈规的东西都是要被抛弃和践踏的。许多地方都伴随着死亡和毁灭,这就是卡拉克斯这个“怪物”的隐藏的破坏欲使然。
电影是不断往前发展的,无论你承不承认,许多东西都慢慢被淘汰了。就像安哲洛普罗斯在戛纳领奖的时候悲凉的告白:“我们都是职业慢慢老去,逐渐被淘汰的一代人”。从早期简单的黑白无声影像就足以让观众大声尖叫到现在的3dmax,电影工业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黑白影像已经让人昏昏欲睡了,而各种各样的类型片也逐渐枯竭,电影的叙事和摄影等技术还能如何进步呢。《神圣车行》的故事是比较新颖的非线性叙事结构,而且融入了许多超现实主义与奇幻的方式,呈现出了较为奇异的特点。里面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得整部影像会有许多去阐述和体验的角度。每一个片段在《神圣车行》里都是传统的,但是综合起来,就是一个打破传统的,如同那个怪物一样,可以旁若无人的抱走高高在上的女神,我行我素,让人震惊。所以,影片的末尾,那些车在所有人退场之后开始窃窃私语,担心自己总有一天被淘汰,是啊,电影在不断进步,电脑技术的引入,也许总有那么一天,真人演员会被电脑取代,一切都是不安全的。人类的欲望在不断膨胀,技术在不断革新,电影造梦的方式也飞速发展。谁知道未来会怎样。
不得不提的是,《神圣车行》的整个故事有点类似于今年柯南伯格的新片《大都会》,加长轿车都成了故事发生的载体,一个是演员,一个是富豪,都是发生在一天之内,充满了迷幻色彩的轿车旅程。这算是某种有意思的巧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