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乔·怀特这位导演的观众都知道,他非常善于描绘那种文艺腔调特别浓郁的影片,尤其是来自于古典英伦的感觉,先前的《傲慢与偏见》和《赎罪》都是如此,在抒情中融入田园美景,在舞蹈中加入旋转的拍摄手法,使得这两部片都成了我的心头最爱,而凯拉·奈特莉这位御用女神在前者中的表现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所以,在观看本片之前,自己也在心里有了类似的猜测,毕竟这部文学名著并不来自于英国,托尔斯泰在安娜的悲剧中不仅抨击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人性的虚伪,同时也在探究着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而乔·怀特选取了一个最令人诧异的角度来展现这部悲壮的爱情故事,那就是以舞台剧的风格将这个故事像剧目一样给人看戏的感觉。不得不说,这部影片的舞台风过于浓重导致有点形式大于内容的感觉,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显得有些草率,而另一方面技术类的艺术指导和服装设计绝对是颁奖季的头号热门,前者几乎就是无人能敌的必拿奥斯卡。
不过个人对于舞台剧这类的剧目并不是很熟,这些观点可能有失偏颇,不过这样把舞台风完全融入电影当中实属个人观赏的第一次(妮可的《狗镇》是不是类似剧目方式?)。这种手法很新鲜,舞台之间的转换和恢弘的配乐的确让人感觉在戏院看戏,镜头在各种前后剧情的场景转换也恰到好处,不过总是让人感觉有些虚假。没有实景的话只留下单纯的艺术手法,个人感觉不太适合一部“电影”。
自然舞台风浓重,那么配乐自然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辅助角色,和一般看剧目的经历相同,音乐在此时是调整故事发展和节奏的最好调剂。除此之外,本片的艺术指导真心是牛逼,安娜哥哥的办公室里的众人齐按,那段安娜与沃伦斯基共舞的场面真是艺术感太强了,场景的布置也近乎完美,各种手法演绎自如,画面美感特别强,称之为视觉盛宴毫不为过。还有火车铁轨的闪回不错。不过个人是第一次看这种舞台风超强的影片,可能感觉比较新鲜。
不过,在强大的艺术手法包装下的演员表演和剧本就显得有些问题了。首先是剧本对于安娜的个人刻画明显不够深入。我觉得促成安娜的悲剧的不仅是个人的名誉被嘲讽又或者是自己与沃伦斯基和卡列尼的关系,而且她还是一位母亲,我觉得她与儿子之间应该被描绘地更深入一些。再则,双向叙事的剪辑感觉联系太少,分割感很强,列文和安娜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命运完全没有对比的感觉。有部分原因是因为这舞台风的整体风格有些削弱剧情的发展,观众还在回想上个“艺术感极强”的场景,它的剧情已经进入下个阶段或者另外一条线索去了,而且明显列文的那条线太弱了。
再来谈谈它的表演。先前预测凯拉·奈特莉作为影后头号种子的各大预测媒体大概失策了,凯拉·奈特莉这个表演提名可能差不多,得奖几乎不可能,她的角色难度很大,首先舞台剧的整体风格需要一个比较夸张的表演方式,然而安娜这个角色不可能夸张的起来,所以整体风格上凯拉的表演就已经受了限制,所以感觉和影片整体腔调很不搭。不过凯拉在后半部分对于崩溃和纠结的安娜的刻画比较到位,而且内心戏控制不错,没有那种一味地歇斯底里,而是加了些许的控制和情绪的微妙转变。而裘德·洛让人感觉太冷了,亚伦·约翰逊倒还凑合。影片中最合舞台腔风格的就是饰演安娜哥哥的前达西先生,感觉很有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