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属玄参科泡桐属(paulownia)植物,在我国分布较广,为主要的阔叶速生树种。泡桐生长十分迅速,成材早,一般7~8年即可成材。民间有“一年一根杆,两年像把伞,五年可锯板”之说。通常所说的泡桐是泡桐属树种的总称,在江西宜推广乡土树种白花泡桐。白花泡桐(paulowniafortunei(seem)hemsl.)是泡桐属中的优势种,是我国著名的速生优质用材树种,分布广泛,适应性强,繁殖容易;生长快、成材早,木材纹理通直,花纹美观,色泽悦目,材质轻软,密度低,尺寸稳定,不翘不裂,具有制作单板材如胶合板、拼板、集成材的优良材质特性;泡桐材保温隔热绝缘性能优良,共振性能好,辐射阻尼高,内摩擦小,是优良的弦乐器用材,可与著名的乐器用材鱼鳞云杉齐名;泡桐材的木纤维含量高达50%以上,是刨花板、纤维板、造纸等优良原料用材;叶、花、果既可作药用,又是良好的饲料、肥料等。因此,泡桐一直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用材和改善环境的主要树种之一,其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广,经济价值高。
一、苗木培育技术
(一)良种选择
我国泡桐属树种有白花泡桐、楸叶泡桐、兰考泡桐等10余种,天然分布于我国黄河流域及以南各省区,但每个树种的分布区域各有不同,且同一树种不同产地的种源,其生长、适应性、抗逆性等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立地条件等选择适宜的泡桐种,再进一步从中选择出优良品系,是培育泡桐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白花泡桐是我省乡土树种,具有天然的适应能力,因此,是我省泡桐栽培的首选树种(以下就简称泡桐)。抚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和江西省林业科学院经过20多年的白花泡桐种源对比试验和优良无性系对比试验,筛选出了“桐优1”、“桐优2”和“桐优3”等3个适宜我省推广应用的白花泡桐优良无性系。这3个无性系已经过江西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在全省推广应用。此外,由中国林科院泡桐研究中心选育的泡桐无性系“9501”等,经过近年来在上饶市鄱阳县等地引种栽培,其表现优良。
(二)苗木繁殖
泡桐繁殖途径有两条,一条是有性繁殖,也叫实生繁殖、种子繁殖;另一条是无性繁殖,包括扦插(根插)繁殖和组培繁殖等。由于用种子繁殖的苗木遗传变异很大,不能完全保持母树的优良特性,因此,通常采用无性繁殖方法培育苗木,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母本的优良遗传特性。这里重点介绍我省生产上用得较多的埋根(或根插)育苗和组培育苗两种繁殖方法。
1、埋根育苗
埋根育苗具有简单易行、出苗快、出苗率高、出苗整齐、育苗成本低等优点,是生产上使用最多的方法。
(1)苗圃地选择
泡桐喜光、喜肥、喜湿、怕旱、怕淹,泡桐育苗应选择地势平缓,背风向阳、光照充分,土壤肥沃、土层深厚(耕作层超过50厘米)、通透性良好,排灌方便、不会积水的沙壤土或壤土作为圃地。地下水位过高、土质粘重的粘性土、地下害虫危害严重、有丛枝病病源的地方,不宜选作苗圃地,还应尽量远离泡桐大树,以免传入病虫害。
(2)整地、施基肥
在秋冬季节深翻40~50厘米,翻后浅耕细耙,结合浅耕,每亩地施饼肥100~150公斤,或施腐熟农家肥400~500公斤过冬,以进一步腐熟;埋根前1个月左右再施复合肥100~150公斤。2月底或3月初,平整土地,作成高床,床面宽70~130厘米,床高20~30厘米,床面平整,土粒细碎,四周开好排灌边沟,圃地面积大的还要开中沟,以利于排水。埋根前5~7天,每亩施50%锌硫磷颗粒剂1~1.5公斤,硫酸亚铁10~15公斤,进行土壤消毒。
(3)种根选择及处理
①种根选择及挖根时间
在良种圃地中选择1~2年生、大头直径1~3厘米、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苗根作育苗用种根。
种根采集从泡桐落叶后到第二年春发芽前均可进行,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结合起苗进行。
②种根剪切及分级
按长度10~12厘米的规格剪成种根条。剪取种根时,要用利剪将切口剪得平滑、无损伤,将种根上头(大头)剪成平口,下头剪成斜口,以防止埋根时倒插。在进行种根条剪切时,依大头粗细分成3级,按大头直径1~1.5厘米、1.5~2.5厘米、2.5厘米以上进行分级。
③种根条处理
春季采集的种根(或冬季采集时,圃地已准备好、可以马上埋根育苗的种根),只需在太阳下将种根条摊开晾晒0.5~1天至切口不粘土,即可随时运往圃地埋根育苗。晾晒的目的是将种根条中过多的水分晒出,以防发霉、烂根。
冬季采集的种根应及时储藏。储藏方法视储藏时间而定。储藏时间在15天左右的,将种根条摊开放在通风、阴凉的室内即可;储藏时间在15天以上的,可在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地方,挖一个宽1米,深50~70厘米的储藏沟,沟底铺10厘米的湿沙,将晾晒过的种根大头向上排列于沟内,种根间填充湿沙,种根太多时可分上下排二层,中间用湿沙隔开,上面再盖20~30厘米的湿沙,最后用土封坑,封土厚度以不冻种根为宜。沙的湿度以手握成团不出水,手松即散为宜。放种根时,每隔1~2米立一草把,以利通气。种根储藏后,在储藏沟上方搭“人字形”草帘或竹帘,周边应挖排水沟,防止雨、水流入储藏沟内。在种根储藏期间,每隔1个月左右检查一次,察看种根是否有霉烂迹象。发现霉烂,应翻坑晾晒,也可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根30分钟后,晾干再储藏。如沙子过干,应及时洒水保湿。种根不要堆成大堆,以免发霉、烂根。
(4)埋根育苗
①埋根时间
我省泡桐埋根育苗时间一般在2月中下旬至3月底,最好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
②育苗密度
育苗密度对苗木质量影响极大,应根据育苗目标、土壤肥力和管理条件而定。埋根密度为0.8×0.8米,每亩埋根约1000枝,苗木规格通常可达到地径3厘米,苗高3米以上;如要培养苗高4米,地径6厘米以上的壮苗,埋根密度以1×1米为宜,每亩埋根约600枝;要培养更大的苗木,如苗高5米以上的壮苗,则可用1.2米以上的行距。为便于管理操作,也可以采用宽行距、窄株距的方式埋根。
③埋根方法
将种根条按粗细或不同等级分开育苗,以利出苗整齐、均匀,苗木规格一致。
埋根前,用过磷酸钙醮根,首先按株行距定点挖穴或用竹签引洞,将种根大头(平口头)朝上直插穴内,顶端埋入土中2~3厘米,将土壤压实,使种根与土壤密接,再在上面盖上虚土并稍微压紧。若种根分不清大小头,则将种根平埋,以避免种根倒插。
(5)苗期水肥管理
①出苗期管理
正常情况下,种根埋下后30~40天,种根顶端开始萌芽。从埋根到5月上中旬,苗木长出高约10厘米时为出苗期。在这个时期,应注意:第一,排水。要及时排除苗圃地积水;第二,地膜覆盖。要防止雨后地表板结,最好采用地膜覆盖,既可增加地温,又可防止地表板结,延长苗木的生长期;第三,除萌。要及时去萌,即对每个种根条上萌发出的多个萌芽,只保留1~2个健壮芽,其余的芽及时抹去;第四,适时除草、浇水和病虫害防治等。
②生长初期管理
5月中下旬~7月初为泡桐生长初期。这一时期,苗木的根系生长较快,苗高生长较慢。此间的管理工作,应注意:第一,定苗。当苗高达10~20厘米时定苗,每穴保留一株健壮幼苗,其余的除掉;第二,培土、除草。及时进行幼苗根部培土、除草;第三,追肥。每隔10天左右追施0.2%尿素水溶液,每株浇1公斤。也可在5月底以前,每亩施硫酸铵25~35公斤;第二次在6月中下旬,每亩施磷酸铵40~50公斤,施肥方法一般是在离苗木20~30厘米处开穴或挖半月形沟施入,施后封土;第四,灌水。天旱时应结合施肥适当灌水。
③速生期管理
7月中旬~9月初为速生期。这一时期,苗木地上、地下部分生长迅速,高生长10天可达1米多。因此,该阶段的水肥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应注意:第一,要及时除草。由于这个阶段高温、高湿、雨水多,杂草生长很快;第二,施肥、培土。为了能促进埋根苗根系发育,提高苗木质量,应结合施肥进行一次根部培土,培土高度5~10厘米。第三,及时排水。雨水季节要保证排水沟畅通,雨后苗圃地上无积水;第四,灌水。在高温干旱季节要保持土壤湿润,注意灌水。第五,追肥。在7月上旬、下旬、8月中旬,要各追施一次速效肥,每次每亩施硫酸铵60~100公斤。第六,抹芽。为促进苗干的生长,苗木在生长期萌发出的腋芽应及时抹掉,速生期腋芽生长很快,每5天左右抹一次。
④生长后期管理
9月上旬以后,苗木地上部分生长逐渐减缓,约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封顶,高生长完全停止。但9月份苗木生长量仍较大,可在8月底、9月初,每亩再施磷钾复合肥40~50公斤,促进苗木的后期生长和苗木木质化,提高苗木质量。10月中、下旬以后,苗木开始进入休眠期,少浇或不浇水施肥,使其安全越冬。
⑤苗木出圃
泡桐埋根苗出圃时间:除秋季10月左右带叶造林外,通常是在春节前后进行。由于泡桐埋根苗多数形成两层根,出圃时除挖出上层根外,还应挖出下层根。起苗时,根幅保持在50厘米左右。
(6)病虫害防治
在泡桐苗木生长过程中,应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泡桐苗期的害虫主要有芽虫、金龟子、小地老虎、泡桐网蝽、泡桐叶甲等。
①金龟子
金龟子的幼虫叫蛴螬,在土里过冬,春暖后爬到土表层咬食苗木。
防治方法:
在圃地翻耕时,放鸡鸭吃掉或人工捕杀;苗木出土后,在被害的苗木上浇洒20%桐子饼液(1公斤桐子饼兑水4公斤),防治效果很好。
②小地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