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手》影评:香港版《生死时速》

擅长掌控观众心理的恐怖片导演郑保瑞,暂且搁下了其港产b级片导演的身段,竟与杜琪峰一起走上了犯罪、动作类型、商业片的道路,想必一向稳扎稳打的郑保瑞,一定是有了自己的独到之法,足以再次拿住观众眼球和心理。不过,以《车手》的故事来看,杜老师一贯擅长的港式警匪片的构架未变,但新鲜之处却是,融入了郑保瑞导演以其活跃的思维和想法,将赛车电影中的“速度与激情”很好地融入到警匪对决的戏份与对比并不十分鲜明的正反角色当中。
事实上,《车手》故事中看似正邪分明的黑白两道间的斗争,却始终在以黄秋生、余文乐和郭晓冬三人分别饰演的三个男人的身世与遭遇传达出对人性以及人生乃至男人成长的某种情愫的陈述和探讨。而将其完美融入第七艺术的,却是一种更加让男人参与了兴奋,女人看了叫好的——“飚车”。尤其是警匪对决生死一线的街头亡命,更让这一场时刻埋下人性伏笔的交锋,随着各路人的成长与蜕变,变得急转极速地登上顶峰,在情节的高潮处,让观众的心跳随着马达的轰鸣、车轮的飞转,以及主人公高涨紧张的情绪一同高涨紧张起来。
不由得让人忆起基努•李维斯成名的《生死时速》:高超的炸弹专家一次次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而年轻的警探最终成功破案救人的砝码,却不仅仅是那一汩汩喷涌而出的雄性荷尔蒙,而是勇猛与无畏之下的自我改变和成长。这其间自然也缺少不了旁人的“点睛之笔”。正如《车手》中余文乐收获的老前辈黄秋生给予的经验之谈,甚至是生命的嘱托。而片中看似“打酱油”的角色——大s,也同样用美色和简短的精彩表现调剂了这一部纯商业电影的味道,并似乎也起到了分担黄秋生角色之于余文乐角色成长与改变的促进作用。
对于爱好动作与警匪片的影迷们,《车手》中最为给力的,当属紧张情节下的足量追车戏份。在香港城区相对狭窄的街道里,夜晚昏暗的灯光下,阴冷的郭晓冬,爆裂的余文乐,稳重的黄秋生,以及诸多敬业的警探们,一同打造了场场惊心动魄火爆十足的街头飚车。虽不比《头文字d》的那股飘逸的漫画风,也不像《伯恩的身份2:至尊伯恩》中,好莱坞一向只追求视听感受的群车乱撞,更没有《速度与激情》系列里,超豪华的跑车比比皆是,和耍帅扮酷的车手边左拥右抱的美女如云。郑保瑞看重的,是真实打造下呈现出真实的效果和体验。摒弃当今商业电影中充斥的cg特效的主导作用,演员们全力的真实打造,才最终造就了《车手》给观众带来的最为真实的观影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