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影评(二)

《了不起的盖茨比》影评
改编名著的风潮还在持续,一些几乎被淡忘的作品也被挖出来炒旧饭。《了不起的盖茨比》不能算被遗忘的部分,但是年轻一代知道它的应该不多。这部作品虽然是新瓶装旧酒,却让人有很强烈的“老坛陈酿”的期待。
莱奥那多迪卡普里奥这几年好片频出,给他的口碑积攒了不少人气,是这部作品倍受期待的原因之一,影片另一个卖点是巴兹鲁赫曼所擅长营造的,令人眼花缭乱、如梦似幻的古典奢华场面。《了不起的盖茨比》就像一个被放大的《红磨坊》,无处不在的纸醉金迷,闪得观众不知该把眼睛往哪里放。
这是巴兹的杀手锏,无论用多少次都不会被厌烦。他那挥霍不完的想象力,给电影注入了绚丽的生命,也刻上了他专属的符号。在这个视觉为王的电影时代,他要成为宠儿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但是要成为像詹姆斯卡梅隆那样的电影教父却是永远不可能。他采用的拍摄技术水准之高,场面调度、美术设计之精心为所有人有目共睹。但是他的技术性没有实现颠覆或跨越,在视觉大片不间断的现在实在不算什么。
自电影诞生之后,剧情是电影灵魂和价值的规则是不会改变,也不容改变的。卡梅隆的作品故事俗烂,但是剧情完整、节奏掌握自如,配上当时来说绝无仅有的技术,他是无可匹敌的票房之王。但是,冷静的观众应该注意到,他与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小金人总是擦身而过。巴兹鲁赫曼没有卡梅隆创新技术的才华,故事的叙述能力更显平庸。2001年作品《红磨坊》,导演就因故事张力不足的问题使得作品在奥斯卡奖项中与最佳影片奖失之交臂,自己也为能在金球奖上捧到奖杯。
十年过去,这位大导演在《澳大利亚》失力后,仍是死性不改,剧情上硬伤频现。最致命的问题就是导演用大把经历铺设“盖茨比是谁”这个悬念,绕了一大圈其实不过是个依靠“坑蒙拐骗”发家致富的臭小子,这样的落脚一点吸引力都没有,观众喜欢高帅富,可以忍受他们以前是间谍、是杀手或者黑社会,再不光彩也有神秘感,可是穷小子不在他们的关注之列。
再者,原著精神是对当时社会表示的不满,是对上流社会奢侈糜烂、自私冷漠的鞭挞。但是,作品出于商业化考虑,过分渲染奢华场面,而忽略了当时社会的背景描述,人物塑造也过于平面。而剧情本身的严重错误,就是前、后半段叙述有脱节感,后半部分的描述远不如前半段的紧凑,而车祸之后的情节做得更有潦草应付之嫌。
片中灵魂角色被莱奥那多挽救,但是穆里根显然对“黛茜”这个角色不适应,完全传达不出拜金女的自私残酷。与几位演技出众的实力派在一起飙戏,水平明显弱掉。自从《悲惨世界》、《安娜卡列丽娜》等名著被商业化改编并取得票房成功后,这股热潮似乎就没停息过。商业化对传统文学普及确实有助益,但是流俗化的处理却是对名著精髓的重伤。《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与世隔绝一般的爱情斗争故事,没有社会背景的深度,没有道德观念的厚度做量轴,导致作品出现了好结局言情,坏结局名著的模糊界限。
作为文学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可以说在时代的洪河中历久弥新。虽然时代在改变,人们的观念意识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名著也要与时俱进。但是它最有价值的部分始终不会变更,野心勃勃的导演没有掌握到影片的精华部分,只是盲目为了贪图功利而改编,最后失利的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