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糯山④(09)普洱茶生茶的制作工艺《千里寻茶路》马作乐/著

不是用指头掐下来的,在叶节的地方一掰,好像很脆似的,很容易就断了。我也采了一把茶叶,到我的手里装不下。她则采了一兜子。我们把采的茶也放在架子上。
不大一会儿,一个年轻的男子走进来,穿着跨栏背心,肩上搭着一条毛巾。跟我们打招呼,然后用我们听不懂的当地话跟他爸爸说了几句,估计是说现在可以开始做茶了。他叫上我们,从侧门出去了。我们尾随过去才发现他是在往小屋后面的灶里添茶点火。
“把火放在房间外面,炒出来的茶就没有烟熏味。”他一边点上火一边回头跟我解释。接着他就回到小屋里。我像跟屁虫一样跟在他后面。可是他却站在炉子边不动了。
“我们在等人吗?”
他说要等火,等火烧旺了,锅热了才能开始炒。
他老婆拿了一个跟背一样宽的竹篮子,里面装了多半筐的鲜叶进来。
锅要多热可以开始炒茶?
“把手放进锅里,不要挨着锅底,热了就可以了。”
三明问:“热了是多少度?”
“多少度我也不太清楚的,没量过。你来试试,这样就可以了。”
我们轮流把手伸进锅里试探,感觉热浪很明显,可是具体的温度确实不好说。
接着他带起劳保手套,拿起筐子,把全部的茶叶都倒进锅里,顿时就有噼噼啪啪的响声。只见他用整个手掌握住茶叶,向中心推,握成个团以后抬起再向前散开,如此这般反复。看起来也不是太难啊,我和三明也跃跃欲试。虽然带着手套,可锅还是太烫,而且鲜叶太多,每次他都能全部握在手心,而我只能握住一小部分。看起来简单的动作,还是需要一些技术的。三明的试验也没能成功,太大力,把茶叶都扔出了锅边。年轻人赶快接过手说:“这样太慢,茶叶要糊了。”我们只好作罢。
“这样炒多久就好了?”
“大概十几二十分钟,嫩一点的叶子时间少一些,老一点的叶子时间久一些。要看他们变成一条一条就好了。”
在他的身后有一个半米的平台,他老婆已经准备好了要做下一道工序,揉捻。一个平底的竹盘子,一个人刚好能抱得祝炒好的茶放在竹盘上,要马上开始揉,等冷却了以后就不好揉了。现在这道工序基本都是用机器来做的,即便是手工茶,揉捻这道工序也是用揉捻机。因为这道工序用手工还是机器对茶叶滋味的影响并不大,机器揉捻可以大大提高产量。
她把茶叶揉成个团,像揉面一样,再抖开,然后再揉成团再抖开,反复这样十多次,等茶叶卷曲了,抖开放在筐子里,拿出去做下一道工序,晒青。
在他家旁边有个木头搭的架子,上面放着竹席,揉好的茶叶凉在竹席上,大约一厘米厚,太阳晒过的茶叶由绿变黑,芽头变成白色,油亮亮的,如果没干透,背面还是湿的,绿色。下雨天要在架子上面再搭个顶棚,茶叶不能被雨淋。晴天一两天就干了,雨天时间要长一些。
“等晒干收回来普洱茶就做好了。”
“可是还没有压饼呀。”
老人家在院里抽着烟斗笑了,“我们农户做茶都不压饼的,要到厂里去压饼。”他接着说:“现在你也可以自己做普洱茶了。”
“我做的好喝不好喝就不一定了。”我们都笑了。
正如我们的茶友告诉我们的,要学茶,一定要到山里去。亲自采过茶,上手炒过茶,才能更好的鉴别茶。可是要成为做茶的师傅还是要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就好像做饭,食材要好,才有可能做好饭,做饭的各种小技巧也是要实践过才能体会。有一次跟一个远房的农民亲戚一起吃饭,他夹起一块土豆,尝了一口,说:“土豆是去年的,不好吃。”我自认为城里人生活更讲究,却不知我们这种讲究才是真正的穷讲究,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其实我们根本不知道。
告别了南糯山的农户,在夜幕降临之前我们沿着山路盘旋而下,回到了我们在勐海的宾馆。又一个充实而美好的日子。
tips:普洱茶生茶的制作工艺,采摘–萎凋–杀青–揉捻–摊凉–晒青–蒸压–干燥。
本图文节选自马作乐著作《千里寻茶路》一书,第三章。《千里寻茶路》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