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噪声分析和测试方法

探头的gnd和信号两个探测点的距离过大
图一:示波器dc的量化误差示波器存在量化误差,实时示波器的adc为8位,把模拟信号转化为2的8次方(即256个)量化的级别,当显示的波形只占屏幕很小一部分时,则增大了量化的间隔,减小了精度,准确的测量需要调节示波器的垂直刻度(必要时使用可变增益),尽量让波形占满屏幕,充分利用adc的垂直动态范围。在图一中蓝色波形信号(c3)的垂直刻度是红色波形(c2)四分之一,对两个波形的上升沿进行放大(f1=zoom(c2), f2=zoom(c3)),然后对放大的波形作长余辉显示,可以看到,右上部分的波形f1有较多的阶梯(即量化级别),而右下部分波形f2的阶梯较少(即量化级别更少)。如果对c2和c3两个波形测量一些垂直或水平参数,可以发现占满屏幕的信号c2的测量参数统计值的标准偏差小于后者的。说明了前者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通常测量电源噪声,使用有源或者无源探头,探测某芯片的电源引脚和地引脚,然后示波器设置为长余辉模式,最后用两个水平游标来测量电源噪声的峰峰值。这种方法有一个问题是,常规的无源探头或有源探头,其衰减因子为10,和示波器连接后,垂直刻度的最小档位为20mv,在不使用dsp滤波算法时,探头的本底噪声峰峰值约为30mv。以ddr2的1.8v供电电压为例,如果按5%来算,其允许的电源噪声为90mv,探头的噪声已经接近待测试信号的1/3,所以,用10倍衰减的探头是无法准确测试1.8v/1.5v等小电压。在实际测试1.8v噪声时,垂直刻度通常为5-10mv/div之间。
另外,探头的gnd和信号两个探测点的距离也非常重要,当两点相距较远,会有很多
图二:探头上的信号电流回路 emi噪声辐射到探头的信号回路中(如图二所示),示波器观察的波形包括了其他信号分量,导致错误的测试结果。所以要尽量减小探头的信号与地的探测点间距,减小环路面积。
图三:力科pp066探头示意图对于小电源的电压测试,我们推荐衰减因子为1的无源传输线探头。使用这类探头时,示波器的最小刻度可达2mv/div,不过其动态范围有限,偏移的可调范围限制在+/-750mv之间,所以,在测量常见的1.5v、1.8v电源时,需要隔直电路(dc-block)后再输入到示波器。
如图三为力科pp066探头,该探头的地与信号的间距可调节,探头的地针可弹性收缩,操作起来非常方便。通过同轴电缆加隔直模块后连接到示波器通道上。
也可以把同轴电缆剥开,直接把电缆的信号和地焊接到待测试电源的电源和地上。在图四中把sma接头的同轴电缆的一段剥开,焊接到了电脑主板的ddr2供电的1.8v上面,测量其电源噪声。
图四:测量某电脑主板ddr2的1.8v的电源噪声
在准确测量到电源噪声的波形后,可以计算出噪声的峰峰值,如果电源噪声过大,则需要分析噪声来自哪些频率,这时,需要对电源噪声的波形进行fft,转化为频谱进行分析。fft中信号时间的长度决定了fft后的频谱分辨率,在力科示波器中,支持业界最大的128m个点的fft,能准确定位电源噪声来自于哪些频率(其频谱分辨率是同类仪器的40倍以上)。
图五:测量某3.3v的电源噪
如图五所示为某光模块的3.3v电源的噪声。其噪声的频谱最高点的频率为311.6khz。这个光模块输出的1.25gbps光信号的抖动测试中发现了同样的312khz的周期性抖动。在图六中可以看到,把1.25g串行信号的周期性抖动分解后(pj breakdown菜单),发现312khz的周期性抖动为63.7皮秒,在眼图中也明显可以观察到抖动。通过这个案例说明,电源噪声很可能导致一些高速信号的眼图和抖动变差。对电源噪声进行频谱分析,能有效定位噪声的来源,指引调试的方向。
在使用示波器测量电源噪声时,为了保证测量精度,需要选择足够的采样率和采集时间。
推荐采样率在500msa/s以上,这样奈科斯特频率为250m,可以测量到250mhz以下的电源噪声,对于目前最普及的板级电源完整性分析,250m的带宽已足够。低于这个频率的噪声可以使用陶瓷电容、pcb上紧耦合的电源和地平面来滤波。而高于这个频率的只能在封装和芯片级的去耦措施来完成了。
波形的采集时间越长,则转化为频谱后的频谱分辨率(即delta f)越小。通常我们的开关电源工作在10khz以上,如果频谱分辨率要达到100hz的话,至少需要采集10ms长的波形,在500msa/s采样率时,示波器需要500msa/s * 10 ms = 5m pts的存储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