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谈的是大雪素,但对其他兰花的栽培也有触类旁通的启迪作用。]
摘要:云南莲瓣兰传统栽培种大雪素,有文献记载六百多年,由于其历史文化及观赏价值较高,与历代兰友结下不解之缘,时至今日仍是人们喜爱收藏观赏的品种。本文通过栽培实践,认识其生态习性及生长发育规律,了解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选择栽管措施,总结实施效果,为提高艺兰水平,推动兰花生产指标化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生态习性生长发育节律栽培技术
云南大雪景栽培种以分株发苗为唯一的繁殖方式,成苗周期长、繁殖系数低。如何采用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培育壮苗,提高大雪素发苗率,是兰家兰友们议论最多涉及面又最广的常新话题。通过栽培实践,对此问题提出拙见如下:
一、大雪素生长节律及成苗规律
大雪景在不受灾难性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发苗生生不息,世代相传。但就单苗而言,随着自下而上叶片生理枯黄而衰老死亡。这种生命节律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完美结合,是对宇宙厚德载物、繁衍生息的最好诠释。
大雪素兰苗从母株假鳞茎芽眼上发出,破土至成苗约需380土40天。兰苗假鳞茎是缩短的茎,具有储存水分养料、生根发苗、坚固植株之功能,有茎必有节,每节着生一片叶.节与叶片基部连接靠节一方的部位称叶腋,芽眼长在叶腋上。
假鳞茎基部约6-8个节位生长的是不完全叶,称鞘状叶或甲壳。假鳞茎顶部节位生长的带状叶片属完全叶,前者起保护兰芽的作用,后者起光合与蒸腾作用。
兰苗茎一般有12-15节位,每个节位有一个芽眼,大雪素完全叶叶腋上的芽眼几乎不产生叶芽和花芽的潜力。下部的芽眼长苗芽。上部的芽眼常长花芽,有时也会转化为苗芽。
昆明地区气候四季如春,兰花终年可以分化叶芽,发出新苗,休眠期不明显。据观察同一环境条件下的11株大雪素,各月现苗芽、花芽数量制成曲线图一表示。
由图一可看出苗芽曲线峰谷的变化,3-7月为出芽较多的月份。曲线峰值较高。8月以后的各月为发芽较少的月份,曲线平稳或出现低谷。花芽曲线由6月下旬现花芽开始逐月上升直至10月骤然中断,此后再未见花芽,发花芽高峰出现在8-9月。可见两条曲线的峰值是错开的。就兰株而言,从6月下旬开始发花芽即进入营养生长与生用生长并进阶段,仍以营养生长为主。8-9月开始,生长中心转移到花器官,以后随着花蕾的分化,营养物质流向花枝,至12月份花开,这期间为生殖生长的阶段。苗芽的分化受到抑制,发芽率大大下降。就兰株的个体苗来讲,一年当中老苗发花枝,新苗发兰芽。也有当年长成的新苗发出花枝的,但很少有既发花枝又发苗的兰苗。兰株花芽至开花约需210-220天。
兰苗出土后约30土5天现第一片完全叶,至此依次抽出新叶,长出幼根获得自营能力,当第三片完全叶抽出后,假鳞茎膨大明显,第五片完全叶抽出后,假鳞茎急速膨大,个别芽眼开始萌动。顶叶抽心时,假鳞茎已基本发育成熟,新一代主芽破土而出。
兰苗从出芽至顶叶不再伸长才算成苗。从成苗至衰老死亡,寿命约7-8年。理论上,一株成苗发新苗应不少于6个,但因种种原因,实际成苗3个已算不错,发苗潜力极大。
新生兰苗当顶叶抽出30%-60%,即有新芽发出,此时苗龄170士50天。但也有顶叶抽出80%-100%才萌动新芽的,这种情况每出现在兰苗的上一代属2-3年的老苗或弱苗。
多数新生兰苗成苗一年以后,才有可能分化花芽开花,但在整株兰丛繁茂的情况下,有当年成苗当年抽葶开花的。
2005年对三株大雪景的发苗动态进行观察,数据塑理列出表一。
从表一中可直观看出:
兰株以链式发苗的方式,存在三种基本繁殖链。(1)单向繁殖链.一苗发一苗,单向链式连接。称一个龙头。双向繁殖链。即一苗发两苗,两苗各单向链式繁殖,称两个龙头,发两苗的时间同步或先后错开。个别用林发三苗的,但三苗出苗时间间隔较大,如表一中的n027株,ⅱ苗与ⅳ苗的出苗期至少间隔7个月。混合式繁殖链。母株发出一苗后,子代苗双向链式增殖,另一亩又发两苗各单向链式增殖,出现4个龙头或5个龙头,如表一中的n024株。
一般弱苗、老龄苗以单向链式繁殖居多。壮苗多出现双向链式或混合链式。实际上兰从常几种类型相互交融交叉组合,很难有单一的模式存在。
二、大雪素发苗成因分析
作为栽培已达600多年之久的大雪素,其种的延续靠分苗繁殖,抽葶开花仅作为文化观赏品而失去了自然繁殖的意义。为了实现兰株多发苗,发壮苗,人们必须从生理生态的角度认识诱导发苗的内外因素。
1.内因
休眠芽与活动芽
假鳞茎着生苞片与不完全叶的节上,分布着芽眼,每节一个,约6-8个。每个芽眼存在由分生细胞组成的生长点,即芽点,一般处于休眠状态,称休眠芽。当分生细胞转为活跃状态,休眠芽转化为活动芽。生长锥分化伸长,最终发育成一株兰苗或一枝花葶。
通常休眠芽转化为活动芽视苗株年龄分健壮程度、株位、环境条件等因素而定,如1-3龄苗发苗率高,6龄以上的苗发苗率低或仅发花芽。假鳞茎粗1.5cm以上,叶片数6-7片无破损的壮苗,发苗率高。反之发苗率低。兰苗处于繁殖链的前部或兰丛外线发苗事高,兰苗处于繁殖链的后部或兰丛的中心,发苗率低。一般一株兰苗一年仅发一苗。少数有发两苗或发一苗,又发一枝花葶的。一株兰苗即使年年发苗或抽花枝,一生总数不会超过6-8个。发苗率仅2-3个的兰苗居多,发苗潜力远远没有挖掘出来。
上位芽与下位芽
假鳞茎着生芽鞘或不完全叶的节位,其节位上的芽眼潜伏着休眠芽,为上位芽。假鳞茎下部着生膜质退化鳞片的节位,其节位上的休眠芽,为下位芽。上位芽由于多暴露于上壤表层,对光照强度长短感应较多,氧气供应充分,多转化为花芽,但也有转化为苗芽的。下位芽处于黑暗,温湿度稳定的环境条件下,几乎转化为苗芽。
营养链与繁殖链
上面提到兰株发苗以繁殖的方式延代,繁殖链上的每个环节就是一代,由母株开始形成一代苗、二代苗、三代苗。代苗之间绝非孤立的个体,而是有着紧密的联系,表现在不仅有辅导组织的连接,更重要的是存在营养物质,内源激素的传导交流,从这个意义讲,代苗之间既是繁殖链关系又是营养链关系,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
营养链物流的主导流向应是母代向子代传递。从兰株生长观察中有两个现象可说明这一论点。
现象一:兰苗发苗具有一代比一优强的趋势,现将连续观察两年的2株兰苗生长情况列表如下:
表二调查数据显示,代苗之间以叶长、叶宽、茎粗等为标志的个体差异指标。多数情况下后代总是超过上代,特别是隔代差异更大,如果仅靠自己制造的营养供生长,与母代不应有太大的差异。合理的解释是,作为龙头的幼苗,能产生内源激素,吸引母体甚至整个营养链的营养流向生长中心,从而也大大抑制了营养链上的兰苗的发芽率。
现象二:各代兰苗发第一苗时的苗龄,呈现逐代年轻化的趋势。即发苗的速度有所加快。表三说明了这一情况。
表三中的ⅲ1由ⅲ发出,ⅱ2由ⅱ发出,ⅲ和ⅱ属一年苗,它们是经换盆分苗脱离原来的兰株群体,独立发展的,虽获得了较大发展空间但由于割离了原来依存的群体营养链,失去重要的营养支持,因此在自成体系,构建面的营养链过程中,必然要经过较长时间自我积用,故准备发苗的时间都较长。随着苗株有机物质积累的增多,假鳞茎增大充实,营养物质储存丰宫,休眠芽乘势萌动发芽,新的生长中心形成,营养链逐代延伸,群体优势呈现。每一新兰苗发苗的时间也就逐代缩短了。人们常问,为什么兰苗善群生忌孤单?道理就在此。
2.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生命变化也如此.兰花是自然数千万年历史发展的产物,与天地同生,与万物同源。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进行着有节律的生命运动,如一年一度的发芽、出苗、展叶、抽芋、开花、结实等周期性变化。这种生命运动包含着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及形态变化过程,是由兰株本身新陈代谢类型所决定的,是生命变化的内因。而特定的环境条件。参与和影响着这一生命过程,是兰林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条件,这些环境条件称为生态因于,包括光、温、水、湿、矿物质、微生物等等。它们与兰株构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生态关系,组成一定级别的生态系统。在人工栽培条件下,兰花与环境条件的生态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作为栽培历史越久远的品种,如大雪素,生态关系的变化程度更大,人们尽管千方百计模拟自然过程,但人工环境总是比之生态成分多样多变,组合复杂微妙的自然环境单纯得多、简单得多。兰花栽培种在长期人工环境条件下,经多年驯化其生态习性也在发生着改变,比之原生种有了一定差异,与人工栽培环境构成了新的生态联系组成人工生态系统。
然而人工栽培时间比之自然生物进化史仅是历史时空的一瞬间,因而兰花的生态习性、生长发育规律、生理化过程等生命的基本规律是不能违背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人们在栽培兰花活动中,一定要保持敬畏自然、尊重规律、返璞归真的心态,才能把兰艺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光
万物生长靠太阳,光照是兰株生长的最重要条件或生态因素。光通过兰株叶绿体的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植物各种有机营养中,成为各种生命活动的能源动力。光主要是通过光强度、光质量、光照时间等方面影响和参与兰花的生长发育过程。
针对兰花对光强度的要求,被介定为半阴性植物,这是合乎其祖先生态习性的。但其对光照度要求到什么程度,因种而异,如一些春兰品种朵香、豆瓣等对光照度的要求和耐受能力远比建兰、寒兰、莲瓣兰要高得多。笔者认为大雪素冬日的光照强度在1.5-2万lx,其他季节为1万lx左右,有利光速率的提高,株苗生长健壮,假鳞茎增粗较多,发苗率一年内可达到1.2-1.4。
兰花对光质的要求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