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再囧途之泰囧》影评:国产喜剧片的救命稻草
首映日3650万的票房成绩,让影片《人再囧途之泰囧》创造了国产喜剧片的票房纪录。就如同去年借助“神棍节”而出现的票房黑马《失恋33天》的成功有着太多的偶然因素一样,《人再囧途之泰囧》的大受追捧也有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或许,如果将《人再囧途之泰囧》换一个档期,不是在这样一个充满苦难题材的贺岁档放映,可能将会是另一种命运。在今年贺岁档上映的影片中,《一九四二》以悲凉的基调讲述了一部“人吃人”的民族苦难史;《王的盛宴》以个性化的艺术视角去解读历史,却被观众读解出大量当代政治隐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虽比前两部电影“光明”许多,但是童话外衣包装下的“人吃人”的隐喻叙事在贺岁档中也并不是很应景。就在大量苦难历史题材的影片充斥贺岁档的时候,这部充满喜剧色彩的《人再囧途之泰囧》适时出现,将观众从苦难悲剧中拯救出来,满足了观众对于喜剧片的殷切需求,正好契合了贺岁档的喜庆色彩。在本是喜剧片大行其道的贺岁档期,影院却充斥着大量题材凝重,风格压抑的影片。作为同一档期几乎唯一的一部喜剧片——《人再囧途之泰囧》的横空出世,无疑是救民于水火之中。当然,除了当期的优势之外,这部影片成功的最大因素还是在于导演对于类型电影的严格控制。
比起悲剧来,喜剧似乎更难拍一些。因为你让观众掉几滴眼泪相对来说容易一些,但是你要让观众真正发自内心的笑那就很难了。不过,徐铮就做到了,他不但让观众发自内心的笑,而且还自始至终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其实《人再囧途之泰囧》的胜利,就是类型电影的胜利。作为一部喜剧片,导演徐铮自始至终都没有忘记对于商业类型的把握,将喜剧元素贯穿于影片之中,抛弃了以教化为目的的道德包袱,专注于影片的娱乐价值,不让观众有任何思想枷锁,让观众在影院没心没肺的笑才是唯一目的。
《人再囧途之泰囧》的故事基本上沿袭了2010年《人在囧途》的故事架构,以一种类似公路片的影片样式来表现旅途过程中遇到的“囧人囧事”。只不过本片将故事的地点由国内转移到了具有热带风情的泰国,增添了异域风情。徐铮与王宝强一个严肃正经,一个诙谐幽默,两人一庄一谐、一冷一热的人物设置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再加上了黄渤这一具有催化剂式的角色,为这段旅途制造更多的麻烦与矛盾,更增加了影片的戏剧冲突与矛盾设置。在影片的叙事上,导演还是采用了比较传统的单线叙事,以三人的旅程路线与经历为线索贯穿影片始终。在旅途过程中,导演通过一些巧合、误会等包袱制造出强烈的喜剧效果,而这些包袱的设置是完全处于导演设置的这段疯狂的旅程范围之内,没有游离于影片的叙事链之外。换句话说,导演并没有完全为了娱乐而娱乐,而不顾故事情节是否契合于影片的叙事线索之中。在对于喜剧情节的设置方面,导演显然是做了很多舍弃,所以,观众看过之后才会感觉一切的故事情节是那样的顺畅、紧凑。
导演舍弃的不止是对于不符合剧情发展的情节包袱,更重要的是他舍弃了影片中对于道德教化的宣扬。其实,2010年的《人在囧途》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喜剧片,影片以“春运”为背景,显得更接地气,在娱乐效果上并不输于《人再囧途之泰囧》。但是,《人在太囧》最大的败笔在于影片在营造喜剧氛围的同时却向观众强行灌输了一种“人间自有真情在”式的理想乌托邦。在影片中,王宝强饰演的牛耿被一女骗子骗去了2000块钱,最后找到女骗子才得知她行骗其实是为了给孤儿治病,双方误会化解,徐铮饰演的老板李成功又偷偷将兜里的钱施舍给了这些孤儿。影片时不时的在这种喜剧氛围中努力营造一种“人间自有真情在”的道德教化,强行灌输给观众一种不合时宜的道德力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喜剧片的纯净。而在这部《人再囧途之泰囧》中,导演徐铮舍弃了影片中的宣传教化功能,没有对观众进行道德绑架,而是将影片的娱乐性放在首要位置,做一次纯粹的喜剧类型片。
或许,之前的导演们透支了太多的信誉,影片粗制滥造、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有些导演甚至通过炒冷饭来圈钱,严重伤害了观众的情感,也使得这些导演几十年在观众心中积累起来的信用在一点点的被蚕噬。当一部喜剧片的创作不再是以娱乐大众、服务大众为中心,而是考虑过多,强行向观众灌输道德价值时,那么这部影片注定不受市场欢迎。尽管《人再囧途之泰囧》并非一部完美的喜剧片,但是它在商业类型上的一些坚持与放弃足以使它成为继2006年《疯狂的石头》之后国产喜剧的一根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