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影评:华语电影,在成长
我们总期望,一部片子是搞笑的,或催泪的,或气势恢宏,或精彩绝妙……如若非到极致,总难评为好片。可是对于历史或者灾难片,华语电影经历了一些为催泪而催泪,为太平而粉饰,为恢弘而华丽之后,我认为在《一九四二》中逐渐退回历史的本源,一种朴实,无奈。《一九四二》,不再是想象当中的杀伤抢掠,奸淫坑骗,而是灾难面前,人们的无奈和无奈中的救赎。
一、历史冰冷的数字背后,有鲜活的人,活着,死去。
饥饿,几升小米能吃几天;死亡,300万还是几千人;老婆,留着照顾孩子还是卖了换粮食?对于坐在电脑前面大肆吐槽的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没有生死存亡之急迫,没有灭绝人寰之惨烈,没有“”死了不用受罪“的为之奈何……我们无法体会漫长的黑色的悲伤的逃亡路上寻找生存希望的无奈与幸福。
二、人们总是因不了解而误会、批判,因懂得而宽恕。
很多黑暗,如果仅仅看结果,都值得唾弃;但是知其然时,你会发现很多东西并非一个人两个人的主观选择,譬如瞎鹿卖女儿,为了救老母,残忍,却也孝顺;花枝让栓子娶她,看似不守妇道,却只是一个母亲想让自己的孩子活下来;蒋介石面对河南几百万死人的数据,悠悠的说,他还是怀念北伐的时候,可以与人民站在一起……很多选择,人们都是被迫的,某些时候,人们只能在最坏的各种选择中,选一条相对没那么坏的路。
三、电影中没有某党的影子时,少了假大空,多了些客观而公正。
电影对国民党及蒋氏政府的评价是相对客观的,有对蒋鼎文军腐败无人性的批判,有对国民党40万大军不敌日军几万人的嘲讽,也有诸多无奈:灾难面前,政府无暇顾及,只能丢包袱,所以蒋鼎文军撤出河南;蒋介石在内政外交上的无奈,向国际力量寻求庇护,向地方财团伸手要钱,有与人民站在一起的渴望却越走越远的无奈……冯导在用一种包容的视角,冲破我们一贯对国党批判的态度甚至报以理解和同情。
政治可以是有倾向性的,但历史的东西,希望讲故事的人可以讲的原汁原味,或者在感情色彩之外,更多的留着一段历史最根本最真实的样子。
四、有的影片不仅可以消遣,也可以让人更加关注历史,发现灾难和选择面前,人性中最本真的需求,甚至错误路上的救赎。
很多人批评冯小刚用电视剧的方式在拍电影,我非专业人士不懂这个,但《一九四二》的铺垫充分但不漫长,让人不知不觉进入一段历史,这是目前电影中可贵的,不造作,不刻意,没有太多硬伤和表演的痕迹。其中各位戏骨的表演自是可圈可点,李雪健从心到唇涌动的情感,陈道明延续着一代领袖的霸气,蒋中正一角多少还透着点儿惊艳,张国立徐帆等人的人戏难分……
更多的批评不想说,更多的赞扬也不想说,《一九四二》没有吃不下饭的恶心桥段,没有甩泪的悲戚,也没有太多高科技在造势,只是告诉你一段历史。
每看这类片子,从过去的甩泪,到无泪却沉重,到如今的淡定思索与反省,观众已与导演一样,抛开个人情感,客观滴看待和审视一段历史而已。
看完电影打不到车回家,在马路上等待时,雨正洋洋洒洒的飘过有灯的地方,雨丝柔柔的在即将沉睡的夜里,像朵盛开的莲。生活是如此美好,安逸,让我们静静享受吧!付出与得到、被爱与被伤,又算的了什么呢!感谢国泰民安,没有灾难,我们还有机会付出,有自由去爱,哪怕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