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开州龙珠茶:沉淀千年飘香海内外

图为:龙珠茶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中有“得山水清气,极天地大观”;唐朝宰相韦处厚也曾留下“千丛因此始,含露紫因肥”“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等名句。这些美妙的诗句无一例外指的是开州龙珠茶。龙珠茶清香味醇,甘甜生津,早在唐代便被列为贡品。千年历史的涤荡,龙珠茶几经发展,将迎来第二个春天。
贵为皇室贡品茶
“龙珠茶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据《夔州府志》记载,早在唐代、清朝时就被列为皇廷贡品茶。刘禹锡、韦处厚、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一大批诗人都曾留下名句给予赞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化保护倡导者介绍,开州地处中国茶树原产地——三峡腹心地带,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茶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历史上,开州龙珠茶曾经是我国著名的上品贡茶,自晚唐开始进贡,到清朝为止,历经千年。
据了解,龙珠茶素有“形美、色绿、香浓、味醇,味绝佳、无杂卉”之称,属于天然有机食品,含有无机矿质元素约27种,具有提神醒脑、生津止渴、清热解毒、延年益寿等众多保健功效。
清咸丰《开县志》记载,在唐代,开州的茶叶等源源不断地沿着秦巴古道被送到京城。中国档案管理“千文架阁法”创始人周湛在《龙珠仙茶传世记》中述:“汉唐以降,龙珠寺香火不断,龙珠茶声名远播,成为茶中仙子,历为龙茶贡品。”因此,到了宋代,龙珠茶已成为贡茶中的极品。改革开放后,开州龙珠茶远销香港、摩洛哥、乌干达、肯尼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选材严格工序复杂
龙珠茶为何成为了皇室贡品,又能远销海内外?据了解,龙珠茶是以上等鲜茶叶为主要原料,经过一次杀青、扇凉、一次轻揉、二次杀青整形、毛火、拣剔、慢火轻烘、摊冷阴干、包装等工序炒制而成。
据了解,龙珠茶对鲜茶叶要求很严格,一般清明前后开采,采回的鲜茶叶要先分级,随后摊放。摊放场地要求阴凉干燥、通风良好,摊放器具要求是洁净的竹匾,而且摊放要匀、薄。
“第一次杀青对温度有要求。”制茶工人介绍,锅温一般在140—160℃,投叶0.3—0.4公斤,以叶片投锅后“沙沙”响为宜,待叶质变软、青气消失、茶香出现时再用小棕帚扫入簸箕里。
“毛火”的工序也很讲究,所用工具叫烘笼,待烘笼顶部温度100℃左右,将茶叶抖落到烘笼之上。在毛火中,要定时轻翻,待茶叶七成干时,下烘摊凉。毛火下笼后薄摊在篾簸中,再拣去黄片、红梗红叶、形状差异大的茶叶及杂物。
“待茶叶摊冷后,才进行包装阶段。”制茶工人说,制作龙珠茶工序复杂,好茶就是“慢工出细活”制出来的。
200克拍卖9.8万元
龙珠茶在开州当地深受老百姓喜欢,但因价格贵只能望叶兴叹。在2007年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龙珠茶因为200克茶叶拍得9.8万元而名声大震,一举拿下“国际金奖”,现场签约达500多万元。会后,乌干达特命全权大使前往开州区签订了3700万元的茶叶意向购销合同。
“我记得当时四两茶叶拍出9.8万元时,很多人都感到震惊,可是我觉得一点也不奇怪,因为龙珠茶有历史、有文化、有品质、有味道,在那届博览会上我坚信能够成功。”曾经参与当年博览会的张先生话语中带有几分自豪。
在张先生的荣誉陈列室里,龙珠茶获得的奖杯、奖状多达60余项,有“重庆市著名商标”“重庆市名牌产品”“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等,还在2007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荣获国际金奖,在重庆市首届博览会荣获“十大名茶”……
传承手工制作技艺
“开州龙珠茶凝聚了天地灵气、日月精华,有厚重的文化内涵,对发掘民俗民风、促进文化传承以及研究巴渝文化都具有重要价值。”我区一位文化倡导者称。
近年来,为了抢救这一重要的手工制作技艺,我区已将龙珠茶手工制作技艺纳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成立开州区龙珠茶手工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及一系列保护措施。
据悉,从2012到2013年,我区组织专家对龙珠茶发展历史、制作技艺、传承人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挖掘整理了相关历史资料,完成了相关文字、影像资料,并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