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正街地处如马鞍较为平坦的山丘顶部。大有“乘马奔驰”之意。有说:“易武街是马帮用马驮出来的”。数百年来,易武街作为茶马古道的陆路源头,即是普洱茶的中心发祥地,又是茶叶、马匹、药材、皮货等集散地。它因茶兴而兴,因茶衰而衰。
易武街过去有一端建有庙宇、会馆;另一端键一个花园,花园边设有几间马店,供南来北往的马帮住宿、关马。在山梁与正山的连接处有一个平台,这里是人们的休闲的地方,也是马帮的集散地,过去设集市进行茶叶交易,人称公家大院。这里几株参天古榕树,枝繁叶茂,像一个天然的大帐篷。仿佛把这古镇覆盖,让它永远沉默在历史的深处。
在公家大院前是易武著名的关帝大庙,可惜在1949年被国民党军队撤退时放火烧了大庙门,1950年又被以反封建破迷信运动,将全部塑像捣毁,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又将木刻对联、大匾捣毁,把左、右耳房,厢房拆毁。现只剩断垣残壁。关帝大庙在石屏大庙后建盖,当年曾建盖得十分雄伟壮观,精雕细刻,金碧辉煌,在正街大天井四条青石板路向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延伸,通向四面八方。
公家大院下方两侧各有一条街道,一条叫易平街,另一条叫武庆街。这两条街道虽谈不上平坦笔直,但极富山乡集镇特色。易武街在清道光十四年、十五年,全街铺有2-3米宽石板路十二条。青石板铺筑的街道或平或斜沿坡而建,街面约宽丈余,设有几处条石筑砌的台阶,把不太平直的街面分成几段。街道两侧,多是一楼一底的楼房。所有楼房都是墙包柱、柱抬梁的古式土木结构的庭院建筑。这类庭院有前院后院,中间设有“天井”。四合院式的前院大多是茶号门面、商家店铺,后院与侧院多是加工茶叶和其他小商品的作坊以及居室。所有院落都用土坯与青砖筑墙,以简瓦、板瓦盖顶,用木板装栅门面,显得古朴典雅,美观整齐。
易武古镇房屋建筑,都是中式四合院,老人们说,过去所有茶庄及富裕人家,门、窗、檐、壁都很讲究,太学生苏发春家大门口建筑更是雄伟壮观,金碧辉煌,门头上的木雕大匾是“择宫妙选”,其意思是这一建筑是选择宫殿一角模式建设,很是华丽气派。只可惜易武街的许多楼房在1970年的特大火灾中化为瓦砾,乾利真号、同庆号茶庄被烧毁,元泰丰、庆春号茶庄1987年、1999年先后被拆除,现只剩同兴号、同昌号、迎春号、守兴昌、车顺号、福元昌号等家茶庄及其他行业建于七十年前的中式楼房还存在。
许寿松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一名老教授,也是当地一名资深茶人。许老师世居易武,曾做过勐腊县教育局领导。他说过去易武街有大、小、长、短石板铺设的街道12条,多数街道上都有小吃店和铺子,营业到晚上10-12时,米线、米干、饭菜、酒肉任君选用,货物多为“洋货”,应有尽有。当地加工的荞饼、麦饼、鸡蛋糕、马糕、芙蓉糕、一片糕、沙糕、清管糖、麦芽糖、芝麻糖、菜籽糖、花生糖、豆面汤圆、糖水汤圆、米酒煮鸡蛋、烤牛肉、猪肉、鱼、烧豆腐,各种酱菜等等,质优价廉,一派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