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名:万寿竹
种拉丁名:disporumcantoniense(lour.)merr.
种别名:白龙须
科中文名:百合科
科拉丁名:liliaceae
属中文名:万寿竹属
属拉丁名:disporum
海拔:700-3000
命名来源:[philip.journ.sci.15:229.1919]
中国植物志:15:046
英文植物志:24:156
分布
国内分布
产台湾、福建、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陕西和西藏
国外分布:锡金、不丹、尼泊尔、印度和泰国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根状茎粗壮,横走,簇生多数肉质马尾状的根。茎直立,下部节上有棕褐色膜质鞘状叶,上部有分枝。叶互生,厚纸质,椭圆形,卵形至阔披针形,长5-15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呈尾状渐尖,基部近圆形,弧形脉多条,下面脉上和边缘策粗糙;有短柄。花2-6朵,成伞形,簇生于枝端;总苞片叶状,有时2枚对生;花下垂,白色或淡黄绿色;花被片6,长1-1.9厘米,倒卵状披针形,基部有长1-2毫米的短距;雄蕊6枚,略高出花被,花药大;子房上位,花柱细长,高于雄蕊,柱头2-3裂。浆果球形,直径5-10毫米,黑色。种子3-6枚,棕色,有细争纹。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
山坡林下
繁殖方式
万寿竹长势、发根长芽力强,常采用扦插繁殖,只要气温适宜整年都可进行。一般剪取不带叶的茎段作插穗,长5—10厘米,最好有3个节间,插于砂床中或半泥砂土中。在南方春、秋季一般25—30天可萌生根、芽,35天可上盘或移栽大田。水插也可生根,还可进行无土栽培。广东各地近几年用顶穗枝(即嫩茎)截成20—25厘米直接插于砂壤中或半泥砂、冲积粘土大田,经精心护养栽种可当年春节采切作瓶用材。在春秋季均直接插于大田,也可在10—12月用顶穗枝或节间顶苗、侧芽顶穗剪成15—20厘米的插条、插入粗砂或半泥砂大田,埋入土壤2个节,每天浇水一次,保持土壤湿润,一般35—45天可生根。春季扦插最适宜在1月下旬(大寒后)至2月中下旬(雨水前后),可露地直接扦插于大田,一般30—35天可生根。也可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春分至清明)扦插,最好在3月下旬种植,因这段时期温度逐渐升高、湿度适宜,插后7—15天左右可生根,成活率100%,管理好的当年可上市。
生长习性
性喜阴湿高温,耐阴、耐涝,耐肥力强,抗寒力强;喜半荫的环境。适宜生长于排水良好的砂质土或半泥砂及冲积层粘土中,适宜生长温度为20—28℃,可耐2—3℃低温,但冬季要防霜冻。夏秋季高温多湿季节,对万寿竹生长十分有利,是其生长最佳时期。它对光照要求不严,适宜在明亮散射光下生长,光照过强、曝晒会引起叶片变黄、褪绿、生长慢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