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纳茶产业概况:历史与现状

一、茶产业基本概况
西双版纳,意为“十二个千亩。整个西双版纳现有古茶园8.2万亩,分布于两县一市的19个乡镇100多个村寨之中。版纳茶区是普洱生产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的区域之一。辖2县1市,即勐海县、勐腊县、景洪市。著名的“勐海茶厂”就诞生于勐海,而清代名重一时的“六大茶山”主要分布于勐腊县。
西双版纳是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和普洱茶的发祥地。分布于境内各地的古茶树、古茶园、保存了大量的古茶树资源。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古茶山和茶马古道等遗迹,是云南茶叶发展和人类发现并利用茶叶的活见证,也是独特而沉积深厚的茶文化的载体,又是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发掘等研究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
据史料记载,西双版纳地区茶叶生产活动始于商周,产于西汉,传于三国,商于唐朝,得名明代,盛于清朝,衰于民国,享誉现代。数千年来,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种茶、制茶、饮茶、贸茶等与茶有关的活动蓬勃发展,长盛不衰。
明清时期
明朝至清朝中,茶叶生产产量达到鼎盛,澜沧江北岸的攸乐、倚邦、革登、蛮砖、莽枝、曼撒、等江内六大茶山,澜沧江南岸的贺开、南糯、勐海勐宋、景洪勐宋、巴达、帕沙、布朗、曼糯、等江外八大茶山,汇成云南西双版纳境内十四大古茶山,年产干茶10余万担。
清代中期,西双版纳普洱茶年产量最高达4000吨。
道光25年,普洱府组织用大青石块铺设了从易武到普洱的茶马古道。所产普洱茶从倚邦、易武茶马古镇由骡马队运出,一路经普洱,到下关,过丽江,进四川,最后来到康藏地区,部分再转销到印度、尼泊尔等;另一路则经老挝、缅甸转口到泰国、新加坡、印尼等中南半岛国家。
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加之西双版纳通往思茅等地的主通道改向,宣统年间(1909~1911年),年产仅13000担,
民国时期
1938年,为振兴中华茶产业,受当时中国茶叶总公司委派,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的范和钧先生与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石城先生带领90多位茶叶技术工作者赴勐海县筹建茶厂。1940年,勐海茶厂正式建成投产。引进机械压制普洱茶的加工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普洱茶生产中心也由易武茶马古镇转移到了勐海县。
1939年至1941年期间,西双版纳年产紧压茶达到了2000吨以上。
1943年西双版纳茶叶生产开始衰落,由于战祸、国外交通受阻、国内交通不便、国民党残兵扰乱等原因,西双版纳的茶叶产销急剧衰败,茶农生活凄苦。到1949年,全区茶园残存面积仅31400亩,产量仅6992担,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新中国成立
1950年,全州茶叶采摘面积仅1.5万亩,产量仅150吨。解放后,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茶叶生产,在全州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下,西双版纳州茶叶产业发展很快。
新世纪以来
经过多年努力,西双版纳已建成以省茶科所为主体的集茶叶种质资源保护、茶叶基础应用研究、良种推广、产品开发为一体的科技研发体系;建立了以勐海茶厂为龙头的一批集茶叶种植、加工、营销为一体的骨干企业群;创立了以“大益”牌为代表的一批茶叶知名品牌。西双版纳茶叶产业正成为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和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茶区总结
西双版纳茶区的茶茶质厚重,汤质较饱满,除了部分小叶种外,苦涩明显;古树茶气明显,山韵突出。这是和澜沧江下游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的,版纳茶区在普洱茶区中温度较低,光照较强,这导致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较高,苦涩感较明显,班章、曼娥的霸气,小勐宋苦茶的苦涩都和这有直接关系。
西双版纳茶区古树的树龄以100-500年之间为多,对普洱茶来说正是产量适宜的时候,但有些山头因成名较早,过度采摘的情况比较明显,这直接导致了茶质的下降。同时也因为历史上知名,版纳茶区古茶园遭到人为破坏的情况也比较多,这包括对古树直接破坏和破坏自然环境对古树间接的影响。但在一些较为偏远地区还是存留了一定量生态环境较好的茶园,这是难能可贵的。至于有些山头因为利润驱使和无知,使用除草剂和叶面肥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些个别现象严重影响了古树普洱的声誉,不过近些年随着下游市场对古树原生态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面貌应该会逐渐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