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餐饮供应链中物流控制方法的一点干货

民以食为天,餐饮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一个传统服务性行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2016年餐饮规模超过35000亿元,预计“十三五”期间突破50000亿大关。
  但是餐饮行业中呈现的问题也十分明显,餐饮仅流通的成本就高达60%以上。尤其在运输环节上,出现车辆未满载,路线规划不当,单店频繁配送,交通管制,到货时间不合理等众多方面的原因比比皆是。而避免这些失误可以节省55%-60%的运输成本。
  而上面的造成成本增加的原因,还不是致命的。如果不持续重视运输中车厢里的温度和湿度,轻者会让食品口感欠佳,重者会让食品腐烂变质,血本无归。家里的食物我们都会放在冰箱里,冷冻或者冷藏;运输中的食品,都是在风雨里,温湿度变化无常。
  2015年10月21日我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第23号公告,批准发布《餐饮冷链物流服务规范》,并于2016年2月1日正式实施。规范除了规定设备、包装、储存、分拣、装卸等方面外,特别对温度和湿度做了要求。
  像鲜蔬类的叶菜类、花菜类、葱蒜类、多年生菜类食品需要0-4的温度;叶菜类需要70%-85%的湿度、花菜类需要95%-98%的湿度、葱蒜类需要45%-60%的湿度、多年生菜类需要90%-95%的湿度。像鲜果类的香蕉类需要13-14的温度,90%-95%的湿度。像海鲜品鲜品类的鲜鱼需要-2-2的温度,90%-95%的湿度。速冻食品类的速冻水果需要-18以下的温度,65%-75%的湿度等等。
  李克强曾在国务院食品安全会议上强调,食品安全是关乎人人的重大基本民生问题。所以这些温湿度不能委派司机粗放的监看,介于上文所说的后果,非常有必要全程监控来确保食品的安全,甚至将温湿度监测数据上传到网络服务器,供有关部门和消费者监督。还有很重要的是,不让运输中的温湿度失控意外发生,导致血本无归的事情再次发生。
  当然,解决此类问题是有方法的,大大小小的服务商均能提供温湿度监控的解决方案,至少需要温湿度传感器(用来监测发送数据到网关)和数据传输设备(通常是网关,用于接收传感器数据、上传和显示当前数据)。系统安装的方式有线和无线方式两种。
  现有两种安装方式并不能真正达到我们监控温湿度的功能。假如使用有线的方式连接,我们怎么解决运输过程中传感器和网关连接电源的问题?或者使用无线的方式连接,我们怎么能让无线信号穿过厚厚的车厢钢板传输信息?无线信号穿墙传输都费劲,就别说这么大厚度的车厢钢板了,如果在车厢里还有一个一个的冰柜冰箱等类似的温控厢,那困难更难以想像。
  所以,我们需要数据可以穿透多堵墙、金属箱体传输,适用于更多复杂环境,防水、防尘、防震、防辐射、抗干扰的设备。这就是餐饮供应链中物流控制的重要的方法,这就是我们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的洲斯物联产品。
  洲斯物联自主研发的interbow技术,穿墙能力强,温湿度传感器(smart sensor)利用纽扣电池供电,功耗低,每两年更换一次电池,防水等级是ip68;信号传输模块(black box),本身结合2g的sim卡,信号传输稳定,并有gps定位功能,完美解决食品运输过程中的温湿度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