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关村
东关这个村名是由河津老城“东关”的名称沿用下来的。河津老城是迄今所知继冀城、耿城、皮氏城、龙门城之后河津的第五座古城,建于元皇庆元年(1312),1964年因水患倾圯迁至现在的河津新城,历经元、明、清、民国,迄今五朝,存在了652年。
“关”是边关、关卡、关口的意思,一般古城池城门外都设有关门或关口、关卡,出城门到关门或关口、关卡的区域按方位称为东关、西关、南关、北关,河津老城因不开北门,所以没有北关,仅有东关、西关、南关。
河津老城的东关在东城门外,由东门(今莲池公园东北角)向东延伸到今天的汾滨街,东西长约0.5公里。东关只有一条东西街(现莲池路西段),商店多,住户少,仅有几家人。新中国建立前,全城的粮店、花店多集中在东关,还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和小工厂。新中国建立初期,县银行和国营贸易公司、花纱布公司都设在东关,后汽车站、县医院、供销社及手工业联社等单位也建在东关,这里曾经是县城贸易集会的主要场所。东关以其关门(位于今龙岗路路西、津华药业大门北)为界,西段关门内叫内东关,东段关门外叫外东关,外东关也叫大东关。河津老城的东城门是人们出入县城最多的一道城门,因此东关关门也就是老城安全防卫的一道主要关卡,常年有士兵把守,人们通常把关门称为头道岗,把城门称为二道岗。
从老城的兴建到废止,“东关”一直作为地名使用,但不是村名。20世纪50年代随着老城水患的日益加剧,老城内的居民陆续外迁,有的迁到老城以北的九龙岗下,有的迁到老城东关以东的二义庙(现东关村委会东侧)周围,迁出居民统归城关大队管理。1964年年初,为便于管理将城关大队按地域分为两个大队,居住在九龙岗下的居民留在城关大队,居住在二义庙周围的居民新组建为东关大队。改革开放后,东关大队更名为东关村,“东关”正式作为村名应为1964年。
东关村村民原居住在老城南半部和东半部以及老城“东关”、“南关”等地,从老城迁出前职业多而杂,除务农、做生意外,还有政府职员、差役、教书、行医的,有从事商业、手工业的,有小作坊、摆摊做小买卖的。迁入新址后,虽全部务农,但不少人还保留了原来的手艺和传统,在“人民公社”时期搞副业的村民较多,改革开放后做生意、搞服务,从事商贸、餐饮的人多。东关村民其实就是原河津老城的城市居民,因此姓氏繁杂,祖籍来自五湖四海。据统计东关村现有2700余口人,共有不同姓氏34个,还有很多村民同姓却不同宗。
东关是相对河津老城而言的,东关村现处于河津市区(新城)的西南部,是典型的城中村,人口虽不多,但居住较分散,由主村和八个居民点组成。主村南起龙岗路、北至侯西铁路南,东接高家湾村,西接莲池公园(老城遗址),这里的村居多是20世纪50、60年代从老城迁来的,相对集中。温泉公寓、五一胡同、汾滨苑等居民点是后来主村无地增建住房,陆续规划新建到离主村较远的本村土地上形成的。
东关人善而刚、勤而俭,以礼为先、乐善好施、耕读并重、重商兼农,颇具城里人的遗风。改革开放后,凭借党的富民政策和城中村的区位优势,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商贸流通和服务业,迅速成为全市有名的富裕村、文明村、小康村。如今的东关村村貌齐整、商铺林立、市井繁荣,以东都商城和汽贸城为代表的商贸流通业首屈一指,以龙门大厦、嘉年华国际会馆为代表的餐饮服务业名扬全市,以温泉公寓为代表的新农村建设名列前茅。全村经济发展、和谐稳定、民风淳朴、村风文明,群众安居乐业,正在沿着新型城镇化的道路稳步前行。
东关小姐多
河津东关是河津县城现存的老县志一角很珍贵
有图吗,让大家看看稀奇//@吕2214529: 河津东关是河津县城现存的老县志一角很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