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将从本科生的就业形势,国家和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来全面地为大家解读读研的好处以及读研的必要。
一、当前本科生的就业形势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看,大学生就业问题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比2001年增加了27.1万人,增幅达23.1%,当年6月初次就业率为64.7%,比2001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2003年有21 2万人,比2002年又增长了67万人,增幅达46.2%,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达到9.1%,低于2011年(76.1%),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增加幅度有限,因此,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特别是本科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11万,2010年人数为630万,2011和2012年人数分别为660万和680万。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新华网“201 2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问卷”显示,89.43%的网友认为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您认为您能接受的工资是多少?”的选项中,选择“1500-2000元”的比例最大,占26.83%。
相信很多去过招聘会的同学也都会发现,现在面对社会上越来越丰富的人才资源,用人单位都不约而同的提高了员工聘用的标准,稍微好一点的工作,都要求硕士以上学历。招聘会上有一些小单位甚至也明确打出招聘“硕士研究生”、“博士”的招牌。这时,即便是中国最优秀学校的本科生也只能摇摇头,无奈的走开。叹息是没有用的,现实就是这样残酷,面对这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众多大中专生毕业生不得不另寻就业“捷径”。
二、国家和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
1.近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录实况。
目前,我国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已达50多万人,从硕士研究生就业趋势来看,更大量的是走向社会实际领域。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有更大的需求,有更迫切的愿望。
近年来,招生人数和录取人数均以较大幅度递增,招生和报名人数均创历史新高,这与我国自1999年开始的研究生扩招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在扩招政策背景下,各招生单位都逐年加大了研究生招生规模,加之本科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考研已经成为目前一大社会热点。
但是,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的地区差异比较显著,地域集中程度非常高。比如北京,由于它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加上经济发展快,就业前景比较好,一直是考研的热点地区,其招生单位数量占全国总数的20%左右,招生人数占全国总数的近15%。而作为中国经济龙头的上海市,凭借其较强的办学条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及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每年也能吸引大量考生的报考。此外,江苏、湖北、山东、辽宁等教育大省,在各项指标中也占据了相当的份额,也都是考生选择的热点地区。但同时,在相对落后的边远省份,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和地理位置的相对偏僻,招生人数和报考人数都非常有限,如新疆、内蒙古、广西、贵州、海南、宁夏、青海、西藏八个地区,招生单位总数仅占全国总数的6.0%,招生总数仅占全国总数的4.7%。
2.未来发展趋势
(1)考研人数还会进一步增长,人群构成更加多样
在考研人数上,由于考研人群的构成越来越多样化,以后考研人数还会进一步增加。现今大学毕业生里面选择考研的人越来越多,从前选择考研或就业的人群是分开的,现在很多人都是双管齐下,在准备就业的同时也准备考研,考上了继续深造,考不上就找工作。除应届本科生之外,比如高自考和在职的考生也逐渐增加。现在国家政策规定高自考的考生如果在研究生考试之前拿到文凭就可以参加考研,所以又增加了一些新的考研人群。2004年国家明确规定在职考生报考研究生的时候不需要单位签字、盖章表示同意,考完了之后再确定也可以,广大在职考生现在报名也很踊跃。
从长远看,考研的人数肯定会逐年增加,但是增长的速度,两到三年之后肯定有所改变。现在很多人考研是因为就业的恶性竞争,随着未来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行调控,每年20% ~30%的增长速度肯定会放缓,虽然总体人数肯定会增长,但是增长速度会慢慢下降。
(2)考试题目更加灵活
考研政治考试近两年出题非常灵活,不只是考基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更多的比重放在分析问题、掌握问题的能力上。这方面的变化非常明显,其中2009年考研政治试卷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更强,很多题目既是热点问题又是理论上的重点问题,综合性更强,重在考查能力的目标也相当明确。
2010年考研政治又新增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另外依据专业学位研究生选拔特点和培养要求,初试外国语设置“英语(二)”供39个专业学位类别中的部分专业类别使用。
(3)研究生收费形式趋于多样化
研究生阶段与大学阶段一样,不是义务教育,不能完全用国家的钱,自己负担一部分理所当然。特别在中国这样一个教育经费还严重不足的国家,义务教育的经费急需增加,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还不能充分就学,用于研究生培养的经费只能保持在一定的比例。读研究生后能具有更高的教学、研究和工作能力,一般说来能获得更理想的工作和更高的报酬,有限的投入能够有可观的回报。而且,再发达的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量也是有限的,适当收费也是对入学资格的合理限制。
据统计,我国研究生的招生数、毕业生数和在校生数逐年增多。1990年,我国研究生的招生数为29649人,毕业生数为35440人,在校生数93018人;到2001年,招生数达到162088人,毕业生数达到91 146人,在校生数达到392574人。其中博士生招生数、毕业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由1990年的3337人、2457入和11345人。增加到2001年的32055人、12867人和85885人。
据了解,2001年,美国授予博士学位4万多人,德国授予博士学位3万多人,我国授予博士学位1.2万多人。预计3年后,我国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将接近或达到德国的水平。到2010年,我国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将达到5万人,有望超过美国。
目前,一些新设的研究生教育如mba早已实行收费,研究生教育不是义务教育,收费是大势所趋。虽然近期内公费的名额越来越少,但是也不会全面收费。各高校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收费形式也日益多样化,即使是同一学校不同院系之间的收费形式也有很大不同。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现在有“半自费”的形式,基本是在15000元左右,而且是分两年交。这种形式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基本上可以承受。
(4)专业学位硕士成为“社会新宠”
专业学位硕士,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我国自1 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目前耳熟能详的mba、mpa都是属于专业学位范畴;说陌生,因为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2010年大力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政策,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
2011年3月18日,涉及金融、法律、会计等29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指导委员会在京宣告成立,这是我国为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又一重要举措。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领导下的专家组织,从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指导、督查、评估认证、研究和咨询等工作。指导委员会涵盖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金融、应用统计、税务、保险、资产评估、法律、社会工作、警务、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艺术、翻译、新闻与传播、出版、文物与博物馆、建筑学、工程、农业推广、兽医、风景园林、林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中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工程管理等领域。截止2008年上半年,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已累计招生86.5万人,其中学历教育招生24.6万,占专业学位总体招生数的28.4%:在职攻读招生61.9万,占专业学位总体招生数的71.6%。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大好时机,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正处于调整和转型时期,职业分化愈来愈细,职业种类愈来愈多,技术含量愈来愈高,社会在管理、工程、建筑、法律、财经、教育、农业等专业领域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专业学位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复合性、应用性的特征也在逐渐地为社会各界所认识,其吸引力定会不断增加。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必须相应有较大的发展。
国务院学位办主任、中科院院士杨玉良曾表示,扩招一定数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是为了应对当前就业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是要通过一定的增量,促进完成研究生培养结构的调整,激活硕士研究生结构调整的阀门,进而发出结构调整的明确信号,进而进一步促进研究生存量的调整,使得硕士研究生培养更加密切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出发,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