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分类垃圾箱成摆设 你是这么丢垃圾的?


在南昌的街道上,随处可见新型的分类垃圾箱,然而记者连日走访阳明路、叠山路、胜利路等城市主干道发现,大部分分类垃圾箱形同虚设,易拉罐、泡沫盒、香蕉皮、塑料袋等垃圾依旧混杂一处,多数市民表示不知如何区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现象:
分类垃圾箱成“摆设”
10月26日上午,沿着胜利路步行街走访发现,步行街上的垃圾桶是木质的左右开口的分类垃圾箱,绿色三角形图标下写着可回收物”,红色图标注明了“不可回收物”,中间则是放置电池等有害垃圾的地方。但是记者查看后发现,分类垃圾箱里每格都有果皮、纸屑、饮料瓶等生活垃圾,根本没有分类。就在记者查看垃圾箱的过程中,从服装店走出的一位市民,直接“无视”垃圾桶前的分类宣传牌,将手中的垃圾袋随手扔进了箱中。
在红谷滩新区的街道上,基本上每隔120米—150米就会有一组分类垃圾箱,但记者发现,两个分类桶内的垃圾种类都差不多。
随后又走访了叠山路、阳明路等街道,发现几乎每个垃圾箱都存在垃圾杂乱投放的问题,也就是说,不论是可回收垃圾还是不可回收垃圾,往往都混杂在一个垃圾箱内。
市民:
不清楚如何对垃圾分类
调查发现,市民分类投放垃圾意识淡薄,很少会有人主动将垃圾分类投放,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垃圾桶的两个开口是干什么用的。有些人觉得能把垃圾扔进垃圾箱里就已经不错了,更别提再为垃圾分类了。
10月27日上午,在红谷滩第一街区,一位年轻女士随手将香蕉皮投到可回收垃圾桶内。她对记者说:“我不知道哪些可以回收,哪些不可以回收,丢垃圾时也没想那么多,随手就丢进去了。”
随机采访了多位路人。上班族林小姐说:“我知道垃圾分类有益于环保,但只是知道纸箱、水瓶可以回收,其他的就不清楚了。”大多数市民坦言,对垃圾如何分类比较模糊,不清楚哪些可以回收,哪些不可回收,于是只能随意丢弃。
在一个分类垃圾箱旁观察了10多分钟,只看到一名男子将喝完的矿泉水瓶扔进了“可回收”垃圾箱中。
出招:
环卫处制定垃圾分类计划
10月27日上午,正在丰和北大道作业的一名环卫工人说,市民丢垃圾确实不分类,“我自己其实也不太清楚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哪些不可以回收。但是就算分类也没有用,最后垃圾装箱都是将两边的垃圾倒在一起再送往垃圾中转站。”
采访了解到,南昌市各个街道的环卫工人在收集垃圾时,通常将所有垃圾一起倒入垃圾车,运到垃圾清洁屋,然后由其他部门将垃圾运往别处处理。在整个垃圾处理程序中,相关部门都不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南昌从2002年就开始了垃圾分类回收试点工作,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垃圾分类仍然是‘有名无实’,什么时候分类垃圾箱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呢?”平时就十分注重环保的市民张女士提出了疑问。
据市城管委环卫处透露,目前南昌垃圾处理确实没有实行分类,但是环卫处已经制订了计划,有很多细节问题还在考虑中。垃圾分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前端分类,就是垃圾开始就分类;另一种是终端分类,是垃圾运到麦园垃圾场以后再进行分类。而现在南昌的垃圾分类只是靠拾荒人员或是环卫工人来完成。
垃圾分类小知识:
可回收垃圾:指再生利用价值较高,能进入废品回收渠道的垃圾。主要包括:纸类(报纸、杂志、纸板箱及其他未受污染的纸制品等)、金属、玻璃(玻璃瓶罐、平板玻璃及其他玻璃制品)、除塑料袋外的塑料制品、橡胶及橡胶制品、牛奶盒等利乐包装、饮料瓶等。
不可回收垃圾:指除可回收垃圾之外的垃圾,常见的有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果皮、菜叶、剩菜剩饭、花草树枝树叶等,还包括烟头、煤渣、建筑垃圾、油漆颜料、食品残留物等废弃后没有多大利用价值的物品。

垃圾分类还是要学的,所以这个还得要在电视上广泛的宣传一下,像瓶子这一类就有好多种,不知道要不要分一下呢

又看到分类的 但是大部分人还是会不管怎么搞都丢一起

垃圾箱貌似真是摆设来着。

很多市民没用这方面的知识,所以需要教导中小学生,再回家告诉父母,这样效率稍好一点点吧!需要时间学习,养成习惯!国外应该也要好久时间才搞定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