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韩祠随想】尊师重学 适逢其时


甫一放假,便径直奔韩祠而来。这已经说不清是多少年来的惯例了。就好比春节拜望恩师,冬夜诵读《论语》,即使世事再纷纭,俗务再缠身,也是一年之中某个时候雷打不动的第一等事。
祠前广场上方的台阶中央,是一部花岗岩雕刻的呈翻开状的大书。驻足其前,心中默念着上面刻就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名言,不禁心有所动。韩文公的《进学解》中的警句,穿越了一千多年的历史烟尘,依然在激励着我们这些后学者不懈地前行!韩祠重修时,特意把它刻上去,这是潮州尊师重学传统千年绵延的一个明证!
登上第二级平台,穿过一座气宇不凡的五门石牌坊,便被纳入了一个清幽静穆的世界之中了。韩祠里面松柏擎天,浓荫蔽日;花草滴翠,绿意盎然;山泉叮咚,如奏古琴;林鸟啁啾,如闻天籁。置身其间,都市喧嚣,世俗烦恼,一概如烟消散,了然无痕。难怪当年韩愈刺潮,公务之暇常登临于此。兴之所至,他甚至还手植橡木,福荫后世。只不过,那时的韩山还叫东山(位于城东),或叫笔架山(取其形似)。我常思忖,该是彼时的阵阵山岚,拂去了韩愈一路而来郁积于心的块垒吧。不然,他老人家那颗本已掉进冰窖的心缘何能够如此迅速地温暖起来呢?
沿中间石阶拾级而上,到了半山腰,便是韩祠的主体建筑了。一律以水磨砖砌成的墙壁,使整座建筑显得简朴而雅致。守卫在门口的高耸入云的木棉树,陡然为祠堂增添了几分庄严的气氛。门额上镌刻的“韩文公之祠”五个黑色大字,更是顿时让我肃然起敬。步入祠中,绕过前进,登上后堂,正中便是韩愈塑像的供奉处了。
站在韩文公的塑像前,我不禁思接千载、浮想联翩……遥想当年,他被理屈词穷恼羞成怒的宪宗皇帝贬为潮州刺史,形影相吊地走向蛮夷之地,该是何等的凄惶与落魄!然而,回顾潮州历史上的吏治,获得百姓盛誉、享受千秋之祀者,并不在少数。但能够赢得“潮州山水尽姓韩”与“功不在禹下”的至高荣誉者,却只是独此一人别无他家!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韩文公能够“八月居潮万古名”呢?
史载一介书生韩愈莅潮之后,发现此地气候水土并不算坏,只是地处偏僻,弊政陋习既多又重而已。比如这里习俗多崇鬼神,往往有疾而不就医,而是一味杀鸡屠狗,祈求鬼神庇佑。于是,韩文公抖擞精神,明查暗访,短短八个月里,他励精图治,多管齐下,兴州学、驱鳄瘴、释奴婢、襄农桑……硬是凭借一已之力,一手把尚处于原始的农耕时代的“夷獠之处”纳入到了中唐的快车道中。
但是,韩愈刺潮的全面开花式的的论调,虽一向被普遍认同,我却一直心存怀疑。我们的国粹,历来是“恶往一处归”,反之也然。在潮州任上,作为一把手,韩愈的确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如果一味搞个人崇拜,把大大小小的功劳都一古脑儿地往韩文公的身上揽,我想这既与事实不符,以韩文公之贤,大概他本人也是断然不会应允的。譬如赎放奴婢,当时中原地区奴隶制早已消失,唐律更是三令五申不准没良为奴,而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的潮州却仍在买卖人口,且有钱有势者养奴成风。“岭南以口为货,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释奴之举,当然有韩愈的倡导之功,但更主要还是中原文明逐步同化蛮荒地区的一个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某个阶段的一个必然。譬如驱除鳄鱼,仅凭一纸祭文就打完收工,让瘴气弥漫的“恶溪”之中,汹汹千年的“大如船”的恶鳄西迁六十里以外,逃到大海里永世不敢回头,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其实,真正让“牙眼怖杀侬”的鳄族西窜的,可能还是韩江流域水环境的突变。又譬如“仙佛造桥”,这是最为潮州民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传说。据传韩愈要在潮州城外恶溪之上造一座大桥,但苦于水深流急无法施工,便请了侄儿韩湘子他们八仙和活佛广济和尚帮助。于是,广济和尚前往桑浦山,口中念念有词,满山的石头便滚动起来,霎时变成一群羔羊,朝潮州城赶来;东岸的八仙也不甘示弱,飞到凤凰山去,把遍山的石头变成群猪赶向工地……玄乎其玄的仙佛造桥一说,虽深入人心,但却与史实不符其实。“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湘子桥(广济桥)是初建于宋代的,根本与韩愈就没有任何交集。其他的诸如治水兴农,修堤凿渠等等,施政八月的韩愈的确也曾为之案牍劳形,但作为潮州主政者,这本身就属于例行公事,顶多也只能算是“做好份内事,争做份外事”罢了。
这样写来,丝毫没有贬低韩文公的意思。他以一“处江湖之远”的失意官员,能够“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苏轼《韩文公庙碑》),自有其本身存在的合理性。窃以为,真正奠定韩夫子在潮州子民心目中的巍巍地位的,既不是造桥筑堤,也不是赎奴驱鳄,而是他于潮州任职期间大兴州学,建学宫、办公学、兴教育、育人才——潮州何幸?在文化准备起步的正确的时间里,迎来了一个最正确的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文坛领袖韩愈,一名以文明的倡导者与传播者为己任的巨人,以其源源不断的动力,适时地为这一“鬼地方”洒下了文化的甘霖,帮助“有海无天地”“有罪乃窜流”的天涯海角潮州完成了最为艰难的起飞过程。自此,原本几乎茹毛饮血的潮州便以加速度的状态,迅速地融入到了中华文明的宽广河床之中。
“潮阳文物区,韩公实肇造”“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正是这位来去匆匆的中原文化的传播者韩夫子,改写了潮州在华夏文化版图中的地位,使潮州进入到了一个文风渐盛的新时期。历经唐代的崛起,至两宋已是“庠序大兴,教养日盛”,明清两代,更是步入鼎盛时期,甚至还一度出现了“棘围共试三千士,潮郡联飞二十人”的空前盛况。据地方志记载,唐宋以降,潮州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单单潮州府治所在的本土,进士及第的,总共就有182人!这一方土地,从前是让人心惊胆寒的历代遭贬流放官员的安置场所,如今却是崇文重教的“海滨邹鲁”!“至今潮阳人,比屋皆诗书”“岛屿绝无田二客,诗书多似鲁诸生”,这里唐宋时就涌现了“笑谈面生春”“诗书相讨论”的城南书庄、元公书院……这里哺育过状元林大钦,榜眼王大宝,探花姚宏中……“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当年,礼部尚书王大宝就是这样绘声绘色地向孝宗皇帝介绍家乡这一风尚的。
韩愈不是“十全大补丸”,更不是“直到天南潮水头”的潮州的百合匙,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凭借其敏锐的嗅觉,精准的判断力,还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性,一下子便扼住了潮州发展的咽喉,给浑浑噩噩的古潮州所属九县百姓注入了中原泱泱的文化。而一旦紧闭的文化大门被韩文公以雷霆万钧之力推开了,它势必如多米诺骨牌的连锁效应般,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政治、经济的各个领域。此后,潮州的发展便一路策马奔腾不再停息——牵教育之一发,而动发展之全身,这就是兴乡学、重教化带来的无可估量的收益。对如处于大旱之中的古潮州而言,韩愈无疑是击中了这最为关键的一环!
其实,唐宋之际,在不用程度上推动了潮州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的,还是大有人在的。比如,韩愈莅潮的前40年,宰相常衮也曾抵潮,并致力于“办学校,劝农桑”,使“潮俗为之丕变”;又如,贬为潮州通判的陈尧佐,还“修孔子庙,作韩吏部祠,选潮民秀者劝以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些文人学士对潮州的振兴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历史证明,真正要让一个地区移风易俗,进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却非重量级的人物莫属!与“百代文宗”韩愈的扭转乾坤相比,添砖加瓦查漏补缺的“十相”充其量只能算是锦上添花!
韩愈赢得江山皆姓韩,主要功绩还在于启蒙开化。但是,他毕竟才治潮八月,纵有三头六臂,也解决不了振兴州学的千头万绪。“一个好汉三个帮”,潮州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尊师重学的韩愈的慧眼识英才,大胆启用潮州八贤之一的赵德主持学政。据苏轼的《韩文公庙碑》)记载:“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站在正殿旁韩愈纪念馆前的韩愈与赵德的塑像前,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
赵德,号天水先生,海阳人,公元778年进士。他通识儒家经典,尊崇孔孟之道,是个有学养、有才干的地方俊彦,深得韩愈赏识。819年正月,“公命赵德为师,乃作《三字经》,以便初学诵习。至今东里童稚,初就塾师者,必庄诵之”(明代《东里志》)。为什么韩愈刺潮仅八月,州学就迅速兴起呢?原来这赵德果然不负重望,他创作了《三字经》,将历代天文地理、圣贤故事尽编为三字句,朗朗上口,易于成诵。一时间,整个潮州府里,到处书声琅琅,读书成风。
林熙春说得好:“韩愈载道而南,起用赵德为师,是一时偶合,倾动千载。”从偏僻荒凉令人生畏到人杰地灵让人神往,潮州的华丽转身,这军功章既有潮州刺史韩愈的一半,也有海阳县尉赵德的一半!是韩愈的举贤授能青眼有加,让赵德这颗南海边上的明珠终于熠熠生辉;也是赵德的兴学立教持之以恒,使韩愈的潮州之行能够彪柄千秋!
沿着正殿背后的石阶一路攀登,便是巍峨矗立于韩祠最高点的侍郎阁了。手倚石栏,远眺滔滔韩水与攘攘古城,此刻,我与南宋陈知柔的“来谒孤祠泪数行”的心情截然不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再一次接受韩文公的思想熏陶与精神洗礼之后,我的心中洋溢着万丈的豪情。放眼今天的潮州,这片滋养过左联烈士冯铿、洪灵菲、戴平万,商界巨贾李嘉诚,国学大师饶宗颐的土地上,政通人和、物阜民丰、社会欣欣向荣、文化蒸蒸日上,真是“谁不说俺家乡美”!况且,今年为“传承韩愈文脉,延续潮人辉煌”,潮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适时决定:每年9月1日举办全市尊师重学系列活动。活动的内容为:在全市范围内举办教育巡游,奖教奖学,支助优秀学生赴海外留学,组织义捐,表彰支持教育团体和个人等。这真是振奋潮人的大喜讯!今日之潮州,正处于改革创新、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重要的历史关头,倡导尊师重学活动,以文化的内驱力引领“岭海名邦”“岭东首邑”再创辉煌,让韩文公的文脉代代相传,薪火不熄。这,真是大快民心!
曾经“守此土,治此民”的韩文公如若有知,宁不颔首莞尔乎?
作者:潮州市湘桥区铁铺中学 陈维坤
?陈维坤 版权所有 2017
转载于《湘桥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今新世纪,韩愈还能在笔架山的高处远眺滔滔韩水与攘攘古城,这是潮州百姓对他治潮八个月功绩的最高礼遇。

个人有感,了解完韩愈的历史再游韩文公祠更有收获。

韩愈来潮八个月,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明,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潮州人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丰功伟绩!

美文一篇,有感有据。

韩愈来潮八个月,做下了丰功伟绩,潮人世世代代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