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尽早启动湖州梁希森林公园重建项目的建议》


【提案名称】《关于尽早启动湖州梁希森林公园重建项目的建议》(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42号提案)
【提案背景】
  梁希,南浔区双林镇人,是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曾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新中国第一任林垦部长。
  位于我市近郊的梁希森林公园是20世纪80年代,由九三学社湖州市委会联合湖州市林学会等共同发起,全国24个省、区、市等近50个九三学社组织、单位和个人资助建成。森林公园既是对梁希的纪念,也展现了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1999年国家兴建杭宁高速公路,工程正好穿过梁希森林公园主体区域。为了恢复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梁希森林公园,九三学社湖州市委会通过深入调研,向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提交了 《关于尽早启动湖州梁希森林公园重建项目的建议》的提案。
  【办理效果】
  在各方的推动下,梁希森林公园的各项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设计方案也即将出炉。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重新建设的梁希森林公园将以人文林业、森林景观为特色,以名人纪念、科普教育为主体,以森林旅游、市民休闲为辅助,充分体现自然、生态、人文等特点的森林生态公园,促进我市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建设。

开栏的话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部署开展“深化‘三个年’奋力开好局”活动,明确了2011年度深化城乡建设提升年活动的工作目标,提出了“推进6大类行动、实施500个项目、完成300亿元投资”的“653”计划,湖州城乡建设进入了大项目、大提升、大推进、大决战的关键时刻,机遇难得、责任重大、前景广阔。
  值此城乡建设蓬勃奋进之际,本报特开设“城市因建设而美丽”专栏,以一天一个项目的形式,系统展示城市建设成果,全面展望城市发展远景,为加快建设“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擂鼓助威!
----------------------------------------------------------
衣裳街历史文化街区—— 老湖州的缩影,湖文化的窗口
记者 楚 游
通过对衣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改造,湖州市中心一座集特色商贸、休闲服务、文化旅游、名居会所业态为一体的综合性游憩型商业历史文化街区呼之欲出,它体现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的有机融合,彰显了街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的古今江南水乡特色,重塑了“商之源”的历史地位。
  据悉,衣裳街位于湖州CBD中心,历史悠久,始于唐代,因拥有众多的估衣店而得名“衣裳街”,在清中叶就发展成为湖城主要的商业街坊,是湖州城市商业发展的标志。衣裳街保护性修缮范围东起保健巷、乌盆巷,西至南街,北至红旗路、妇保院南,南至金婆弄、甘棠桥,面积8.6公顷。建筑面积约5.8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集商贸、文化、悠闲、娱乐、旅游和居住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集中反映湖州清末民初传统城市商业文化、传统水乡居住文化和传统江南城市风貌的,能充分体现湖州城市特色的历史街区。
  一座现代化城市的特色,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还要有历史文化传统。比如,一提起福州就会想到三坊七巷,一提起哈尔滨人们就会想到中央大街,一提起青岛就会想起八大关。对于一座城市来讲,文化遗产是自己的品牌和个性,是财富,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同时,也是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们的精神家园。湖州的衣裳街就是曾经牵系着几代湖州人的精神家园。

爱山广场:湖州新地标、城市会客厅
记者 楚 游
去年12月21日,在各界热切关注下,被评为“中国最具期待商业街区”的爱山广场正式开街。爱山广场的物业呈开放式步行街区,目前街区内已有85%的商业面积完成签约,50多家国内外知名品牌已落户街区,逐步形成同步国际主流趋势的现代城市繁华商业氛围,成为湖城的新地标。
  爱山广场因爱山台而得名,地处湖州城区中心位置,东至人民路,西至南街,南至红旗路,北至苕溪西路,项目总投资16亿元,占地19公顷,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10万平方米,地下建筑4.5万平方米)。这个区域历来是湖城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延续至今。
  从2005年开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建设部门先后组织对步行街区项目进行了4轮规划设计,经过历时近3年的多方论证、优中选优,最终确定了以“复兴、共生、本土、生长”为理念的设计方案,注重发掘城市地域特色,提升文化品位,推动商业繁荣,实现全面发展。
  2008年至2010年,在延续街巷肌理、公园格局的基础上,爱山广场片区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建成后的爱山广场分为步行商业区、主力商铺区、休闲餐饮区和公园绿地四个区块,保留了爱山台、钱业会馆、民国吴兴县办公旧址等古迹及历史建筑,移回明代府衙石狮,并对改造工程中发掘的原唐宋子城城墙、城门基础进行保护与展示。同时在交通组织方面,建设机动车位约500个,有效缓解地面交通压力。
  据悉,爱山广场的建成开街,对推进城市核心商业区建设、提高城市品位、塑造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如今漫步爱山广场,历史的厚重感和传统文化的辐射力所形成的一个开放式、跨区域的商业群体,既是湖城的地标式建筑群与集休闲、购物、娱乐、金融、旅游为一体的商贸中心,又集中体现着生态、休闲、园林的城市特色,是汇聚人气、文气、商气的“时尚街区、品质广场、湖州地标、城市客厅”,成为湖城核心商贸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太湖明珠——
极具特色的水上五星级酒店
记者 楚 游
随着太湖明珠的和龙,其雄姿越发清晰。太湖明珠建成后,湖州又有了一个标志性建筑,也标志着我市建设滨湖大城市的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将为我市今后进一步建设滨湖新区开个好头。
  据悉,太湖明珠坐落在太湖旅游度假区内,濒临太湖南岸,由美国EDSA环境景观设计研究院设计,建筑方案则是出自成功设计了加拿大“梦露大厦”的MAD建筑师事务所的年轻设计师马岩松之手。太湖明珠主楼高约100米,宽116米,建筑面积约65000平方米,配套SPA度假酒店66栋共22824平方米。
  简单、大气的“指环”外形是该酒店在建筑设计上的一大亮点,充分展示了湖州独特的人文特色、文化内涵。它近看像一串珍珠项链,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无限的想象力,把散落在湖州各地的文化资源汇成一串;远看又似水滴,把湖州纵横交错的江、河、溪,把太湖与周围的大小湖漾串连起来,诠释了湖州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水文化,把湖州的文化气息展示得淋漓尽致。作为新的地标,“太湖明珠”将带动周围的一系列建设项目,滨湖大道、渔人码头、世界品牌折扣店、游艇俱乐部、温泉高尔夫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都将进入建设快车道。
  据介绍,预计5到10年后,太湖南岸边就将形成一个集旅游、购物、休闲、度假、居住为一体的新兴大型社区,成为湖州人工作、生活的又一个城市中心。

仁皇山公园——
一座城市近郊综合性山体公园呼之欲出
记者 楚 游
去年春节前夕,位于仁皇山主峰顶的仁皇阁和山体南麓的山水清音景区基本建成。随着今年青少年拓展中心、文化创意园等板块的建设,仁皇山公园将再度展现独具特色的山水魅力,成为湖城百姓休闲游玩的好去处。登阁远望,湖城风光尽收眼底,拾阶而下,山光水色竞相呈现。
  仁皇山公园以仁皇山山体为主,公园总面积约325公顷,山体主峰海拔约211米。仁皇山公园的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山水资源,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注入现代理念。确立了以“清丽山水,都市园林,休闲天堂,创意福地”为主题的设计理念,打造一座城市近郊综合性山体公园。
  仁皇山公园通过合理利用地形地貌,有机组织景区景点,形成了“一心一环两片双轴多区”的规划结构。一心指文化“心”——以仁皇飞云景区为核心,强调文化内容的表达;一环指休闲“环”——环仁皇山山麓的休闲景观大道;两片指山林片和平原片;双轴指以南入口、仁王寺和仁皇阁组成的南北向景观控制轴和以东入口、仁皇阁和山脊线组成的东西向景观控制轴;多区指沿休闲景观大道两侧的多个功能区。
  仁皇山公园景观内涵可概括为:一阁(仁皇阁)、一寺(仁王寺)、一街(民俗商业街)、一园(文化创意园)、十大景点(仁皇晨曦、仁梵晚钟、凤台飞云、平湖远眺、凰咮听泉、山水清音、水岸花秀、香雪梅灿、枫坞花绚、曲竹石幽)、十大特色植物(梅花坡、桂花雨、樱花林、荷塘月、竹林风、杜鹃溪、枫林霞、山茶径、桑梓园、菰草田)和十二国会所。

东龙溪港水体景观 ——再现湖城水岸生活
记者 楚 游
两岸亭台层次栉比,古桥楼阁遥相呼应,沿河步道穿行其中,文化小品点缀一二。徜徉其间,一股浓浓的湖城水岸生活扑面而来。这是日前湖城拆迁户夜游湖城,东龙溪港看到的迷人景象,
  东龙溪港位于湖州老城区北侧,东起毗山水闸,沿途穿越华丰桥、新潘公桥、潘公桥、新大通桥、大通桥,至城北水闸后汇入龙溪港,沿河历史遗存丰富,有潘公桥、潘家廊、飞英塔等重要历史节点,也有电厂码头、丝厂水塔等工业发展的历史痕迹。规划设计定位为以高标准、高质量设计建设的滨河绿地和配套建筑为沿岸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以个性化酒店,特色餐饮店为依托,打造高层次的集旅游、美食、购物、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的富有湖州水城特色的水上旅游线路,彰显东龙溪港历史文化,构建江南水街文化特色,营造水上旅游风情,努力让湖州再现水城特色,让市民回归水岸生活。
  据悉,东龙溪港总体布局为“一带”、“两心”、“多节点”的空间格局。“一带”即沿河休闲旅游景观带;两心为体现古城遗迹、罗城文化的罗城花市,体现历史水街场景的潘家廊;“多节点”包括水乡特色宾馆龙溪客栈,历史印记丰富电厂后街、潘公水缘、湖锦印痕,书香浓郁的龙溪学舍等。

旄儿港水体景观改造—— 文化广场打造滨水休闲空间
记者 楚 游
展现“太湖时代”城市滨水风貌,颂扬湖州地域特征,完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提升两岸土地经济价值,“缝合”各分区。这是旄儿港水体景观整治的设计目标。
  旄儿港位于仁皇山、市政府南侧,景色优美、历史悠久、人文风物众多。整体定位为承载历史、展望未来,传承湖州深厚的历史人文,通过城市更新,成为未来城市活力焦点。
  旄儿港南岸特色定位为满足老城北片的城市水岸生活,体现滨水地段的有机更新,为市民提供观赏北岸城市新区风光的休闲平台。规划理念为,以旄儿港南岸空间为载体,结合亭台楼阁的建设,展示湖州水乡特色滨水空间,并与北岸交相呼应。规划结构为“一山、一带、多节点”:一山指腊山山体公园,一带指滨河率带,多节点指多个滨水休闲平台及桥头立体小节点。重要节点有:与市民公园相对的大阶梯喷泉广场、凤凰大桥南侧公园、腊山公园等。
  旄儿港北岸分为三大区域:凤凰大桥至九九桥。目标定位为通过滨水步道串联起文化广场、休闲设施、活动草坪、运动场地等一系列服务于周边居民的丰富主题空间,形成与周边公园、景观带密切关联的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成为城市公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与仁皇山公园、山水清音景区相协调。主要节点有仁皇记忆、休闲花园等。
  市民广场前部分。规划设计定位为完善功能、丰富空间、文化点睛、景观升级。规划结构为“一轴两带三片”:一轴为中央轴线;两带为沿湖慢行休闲带、“平凡之星”沿街休闲带;三片为市民商业休闲区、市民绿色休闲区、市民文化休闲区。
  天鸿国际沿岸。强调现代空间中展现当代文化与审美,通过一系列不同功能和景观空间的串联和过度,给人们提供各类活动场所和身心体验,沿岸布置了体育公园、文化雕塑空间、活动广场、休憩构筑物和休闲步道等。特别是南太湖大桥旁,以百叶龙为原型,设计建造了“百叶龙腾”大型喷泉景观,巨大的百叶龙头高高昂起,飞泉携虹而出,辅以夜晚灯光造型,殊为壮观。

城图广场:凝聚湖州成长历史,打造城市原点标志
记者 楚 游
城图广场将体现“望山、亲水、见塔、知城”的城市设计理念,并以湖州古城历史为主题,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将城图广场打造成集文化展示、市民休闲、对外旅游于一体的城市主题公共休闲空间。
  据悉,城图广场位于湖城老城区,东临江南工贸大街,西临劳动路,北靠飞英路,占地面积约11480平方米。从2008年12月开始,有关部门就分别邀请北京横纵雕塑艺术顾问有限公司和澳大利亚BBC建筑景观工程设计公司参与城图广场的景观设计。
  按照设计,城图广场将与周边道路、地下通道整体考虑。广场四周与城市道路和人行道衔接,并安排东、西、北三个主入口与休闲设施。广场中间下沉5米,设置湖州民国时期城图大地雕。下沉广场四周设置地下展示、服务、市政用房以及地下停车库,并与地下通道连接。
  在景观上,城图广场上部空间将种植高大乔木以增加绿化效果,下沉空间则突出地雕。广场上、下两个空间层次通过西侧跌瀑和南侧的大台阶紧密沟通,营造出“化作清溪遍万家”的景观效果。在下沉广场北入口设置的“时光塔”雕塑,是城图广场的标志性景观。交通组织方面,市城建部门则根据市规委会要求,对设计方案做了进一步优化完善和细化设计。按照规划,广场建成后市民可通过飞英路地下通道,实现与众鑫广场一期、二期以及龙溪港A地块的便捷地下通行。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是元人戴表元对湖州由衷的赞颂。如果说,“山水清远,笔墨江南”是湖州的发展底蕴,那么,“人生只合住湖州”的宜居意境与湖州人常说“百坦”的乐活状态,则是这座城市的灵魂。
城市因为建设而美丽。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变化,地方综合实力的体现,最直观的反映是在人居环境的变化上。这两年,湖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涌现了新爱山广场、长岛公园、项王公园、城图广场等一大批城市新景观,大大提升了市民的生活格调。以“乐活”为核心构建的新湖城,山水亲近、文化轻松、生活休闲……
美,需要去发现;精彩,需要来分享。本报举办的“宜居城市乐活湖州”摄影大赛自启动以来,就受到了读者的热烈响应。望山、亲水、见塔、知城的图城广场,整装修葺的衣裳街新景,时尚休闲的爱山广场……读者们纷纷举起手中的镜头,为这座越来越千娇百媚的城市留照,为城市里越来越丰姿绰约的生活状态留照。现特选登部分优秀参赛作品,通过影像,一起感受城市的气息,一起分享城市的精彩。

东街综合改造渐入佳境
记者 楚 游
东街是湖城中心城市的交通主干道之一。自东街(骆驼桥至承天寺巷段)建筑外立面改造及“蘋洲古址”景观工程相继完工后,为了提高路面质量、改善道路周边环境、提升道路通行功能,东街道路改造提升正式启动。改造整治的重点内容是提高路面质量,改善周边环境,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东街道路改造工程西起马军巷,东至外环东路,全长1100米,道路总宽36米。道路断面形式由三块板改造成两块板的形式,主车道为12*2双向六车道沥青路面,中间设置2米的绿化隔离带,两侧各5米的人行道,人行道采用6厘米花岗岩板材铺装,同时,在妇保院等节点设计了牌坊、小桥、喷泉等景观小品,全线设置三对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及在马军巷、承天寺巷、南园路及外环东路等四个交叉口新增了交通信号控制。
道路改造工程由湖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杭州园林设计院承担绿化景观设计。整个东街分二期实施,一期工程(马军巷——承天巷)由浙江华煜中标承建,于2010年3月开工,至2010年8年完工。二期工程(承天巷——外环东路)由浙江大东吴中标承建,于2010年9月开工,目前除学宫兜及物业公司两个拆迁地块和沥青面层外基本已完成,占总工程量的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