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已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就得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总书记这一要求,也指明了振兴乡村的核心与关键。作为农业大市,近年来,我市一直在“留才、引才”上“大做文章”,让敢想、敢干的新型农民回到农村、投身农业,为全市“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前些年,不少农村的年轻人都选择城里就业;然而在如今的寿光乡村,却出现了大批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的现象,80后小伙儿齐炳林就是其中之一。记者初次见到齐炳林时,他正在与妻子刘英鸽查看西红柿种苗的长势。他告诉记者,9年多来,育苗棚和示范棚就是他的“主战场”。
齐炳林:本身我自己就喜欢农业,学的农业,学了7年,就想把所学的回馈回来。
2009年研究生毕业的齐炳林,毅然放弃了出国读博深造的机会,带着同样是农业专业毕业的妻子刘英鸽回到老家寿光,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投资800万元,成立了寿光市旺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了他的“种子研发”之路。
齐炳林的妻子 刘英鸽:我学农业,他也学农业,我觉得我们俩应该发展农业,我们不发展,什么人去发展?
虽然创业之路多坎坷,但近10年来,齐炳林夫妻二人从未想过要放弃,因为在他们看来,农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称,急功近利是不现实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齐炳林吃下了一颗“长效定心丸”。
目前,齐炳林研发的多个蔬菜品种已经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结果,并通过与知名院校及研发机构机密合作,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齐炳林说,下一步他将继续走农业这条路,辐射带动周边菜农,加大高质量蔬菜的种植面积,把寿光高品质蔬菜的品牌做大做强。
如果说农业发展靠创新,那么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绝对是人才。十九大中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这再一次说明了人才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市也立足菜农基数大的实际,着力打造寿光品质乡村,建立健全了品质环境、品质生产、品质生活、品质保障四大体系,构筑了“城乡一体、均衡发展”格局,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品质乡村、生产品质蔬菜”。
洛城街道东斟灌村村民 尹成友:我是2015年下半年回来的,一家人也说,你上了一阵子学为什么回来呢?但是通过这两年国家对农业的扶持越来越大,尤其是习总书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后,对咱农业的扶持、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来家看到咱家乡的发展,我希望留下来,不想出去了。
三年前,尹成友从烟台一家公司辞职,回家种植五彩椒、发展特色农业。
一个村庄只要有了富民产业,就能吸引人才,留住年轻人,年轻人重新返乡创业除了收入有保障之外,更重要地是觉得“未来发展有奔头”。近几年,东斟灌村在优惠政策的吸引下,有20多个大学生回村发展农业,为村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寿光农业特别是蔬菜产业发展在很多方面领先全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而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则是我市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底气和源泉。“乡村振兴”需要政策的扶持,需要项目和资金扶持,更需要大批人才投身其中。下一步我市也将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业真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通过政策引导、搭建平台等方式,吸引更多有技能、充满活力的新型农民投身到农村的广阔天地,让人才成为我市乡村振兴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