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不缺文人骚客,也不乏爱国爱民的文官武吏。但是这位却有点特别,他既不玩文弄墨,也不舞刀弄枪,没写下惊世骇俗的诗词绝句,也没有流芳百世的赫赫战功,他出身农学世家,凭借一本教人种地的秘籍,火遍了大江南北。
没错!一个种地种到极致的人,他叫贾思勰。
魏晋南北朝,上承两汉,下启隋唐,此间北方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直至北魏政权建立才逐渐安定。北魏孝文帝励精图治,国家逐渐从山河破碎的境况中恢复过来。与此同时,在山东寿光的一个大户人家里,贾思勰出生了。
说起贾家,可算得上是当地的书香门第。贾家的祖辈们不仅跟土地打交道,还热衷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研究,家里更是存有不少古代农学典籍。在家庭的熏陶下,贾思勰很小就对农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家庭环境,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
成年后的贾思勰步入仕途,官至高阳郡太守一职。官员高高在上、威风凛凛的习性在他身上完全没有体现,他坐不住,一有时间,就去田间地头,跟当地的老农户们在田地里摸爬滚打,记录农民们世代相传的农业宝贵经验。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动植物的特点,他甚至还在自家府中置办了一块空地,亲自种植蔬菜、圈养禽畜。
面对同僚的耻笑,贾思勰不为所动,他深刻地意识到,农业发达了,百姓吃得饱穿得暖,国家才能繁荣安定。为了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贾思勰辞去了官职,深入民间考察,足迹遍布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他搜罗了大量有关气候、时令和耕种的谚语。这些谚语多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在坊间流传,但缺乏记载,容易失传。贾思勰将收集到的这些谚语归类并整理成文,使得这些农谚得以保留。然而,仅仅依靠前人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了解农业的精髓必须有真材实料。于是种瓜、种豆、养猪、养羊……这天底下的各类农活,都被贾思勰做遍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东魏武定二年(544 年),贾思勰用尽毕生所学,结合实践所得,历时 20 余载、7000 多个日夜,终于编撰成我国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全书共 10 卷,92 篇,约 11 万字,内容涵盖种植、养殖、酿造、烹饪等方面,是中国历史上农业发展的旷世巨作,一直到今天我们的农业生产仍然能从这部巨著中得到借鉴,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或许正是这样吧。
来源:《潍坊,奇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