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青石板
绍兴青石板
初来绍兴,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未。那时的绍兴城,好象是在水中央,城市内外,湖塘棋布,河叉纵横,人们忱河而居、依水设市。我想如果把绍兴城比作一只大船,那么青石板就是船上一块块的木板,那时候,青石板铺设在城市的每一条大街小巷,角角落落,每一座老房子的屋里屋外、房前房后,满世界都是青石板,青石板铺垫了城市,也沟通了城市。绍兴人每天在这些青石板上盘桓、生活。
绍兴城是勾践越王时建筑的,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可以想像这里经历了多少历史风雨,世事浮沉,家族兴衰,小人命运,这些我们记得,或许不记得了,青石板是唯一的见证,它的身上经过了无数的人踩马踏、风霜雨雪,粗糙的石板跟着岁月磨成光滑圆润,乌青发亮。它如一个沉默、智慧的老人,脸上闪发出晶晶的光亮。
听说过去绍兴城的周围有好几座采石山,现在波光粼粼的东湖,原来就是一个采石场。自汉朝起,石工相继在此凿山开石,历经千百年的开采,搬走了大半座青石山,形成了高达 50 米的悬崖峭壁,石工们还深入到地下几十米去采石,使成奇潭深渊。废弃的采石场因地下水回涌而成湖,清末绍兴乡贤陶浚宣(陶渊明第四十五代孙)在这里依照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营建园林,筑堤百丈为界,堤外为河,堤内藏湖,因湖在绍兴城东,故名东湖。可以想像千百年来,绍兴人一直在劈山碎石、移山填海,以致啄石成城。
都说绍兴人是出了名的“绍兴师爷”,他们精明、能干,工于心计,不肯吃亏。不过在我看来绍兴人是最懂生活的,懂得人生只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这里的人们不追求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每日在河埠头淘米、洗衣、散布消息,在河里捕鱼、洗澡,在河边种菜、种瓜,在小家里酿酒、腌菜、腌鱼,平日里分分厘厘都算得清清楚楚,不肯浪费,生活在邻里的人们是隔着肚皮的话,叽叽喳喳、蜚短流长,妯娌一辈子都是面和心不和,让兄弟们为难。邻居、叔侄、一家人大家闲聊街头消息、奇闻,每天热腾腾的泡饭、豆浆,清蒸的鱼,温热的酒,家常的菜,就是一天的满足;台门前晾衣架上的肥皂气,小巷口的臭豆腐,厨房里飘开来的煎鱼气,女人们的姻脂味等等,一阵一阵,一拨一拨。时光荏苒,人们如水般漫过。
千年古城是一砖一瓦,一石一沙的建筑起来,岁月是在一橹一桨中摇过来,生活在七荤八素中度过,这里的人们知道自己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对世界的态度,知道生活是忧喜参半,就把苦乐都化在一杯绍兴黄酒中,知道人生只是沧海一粟,普通人不必追求什么丰功伟业,每个人只是一块青石板而已,载人即是载已,磨已就是磨世界,一个人的命运只有融入到大集体、大社会中才有前途。这种不温不火,乐天知命的性格,很多人都以为是水的浸润,而我却以为是水和水边的青石板的一种融合,水乡的人们大多是柔里带钢、棉里藏针,在一团和气的表面下,有着自己钢筋铁骨般的原则底线,在默默的命运承受的中,有着百折不挠追求精神,鲁迅先生说:吃进去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就是说古城人的精神性格。
这个城市,油灯息了又燃,叶子黄了又绿,夕阳落了又来,石板破了又换,城墙拆了,护城河上架起了一座座桥,街灯一路的亮过去,马路笔直的浇过去,城市变阔了,城市突然亮了,变得流光溢彩,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时我们发现,青石板惭惭的成了城市怀旧的装饰。
我怀念古城原来的味道,寻常巷陌、小桥流水、夕阳晚归,怀念青石板上的脚步,自由、散慢,青石板的夜晚,宁静、安祥。路过台门口,一些相识和不相识的人们和善的目光;走过小河边,一个老太太在卖臭豆腐,我一般绕不过去,总要和小朋友们一起买一串,或者加个罗卜丝饼。我喜欢读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傍彷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也喜欢读顾城的《小巷》小巷\又弯又长\没有窗,没有门\我拿着一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这堵墙,也许是古城的墙,也许是我心里的墙。
又一个冬日,在府山城墙脚下,有一个幽静的茶楼,选一个靠窗的位子,泡一杯香茗,看着青石板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听着一汪河水,静静的,静静的流淌。不觉改了张爱玲的话:历史是短暂的,而生活却是漫长的。
写的真好!可惜遭到了毁灭。你懂的。
“每个人只是一块青石板而已,载人即是载已,磨已就是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