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城市全媒体记者 彭招峰】过去,人们依靠耕牛、犁耙,手提肩扛,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一年,收获甚少。而如今,各种农机代替人工,在不同的时节奏响一曲曲农业机械化的赞歌,依靠科技,涌现出一批批农业致富带头人。改革开放40年来,农业生产方式从人工劳作到机械化的变革,让农民告别繁重的体力劳动,逐渐站起来、走出去、富起来!
9月28日一大早,在金湖乡五合村的大片农田里,记者看到正在检查稻田虫害情况的于勇忠。他告诉记者,现在是水稻钻心虫的易发期,他这几百亩二季晚稻已有发生钻心虫的苗头,但是不要紧,他马上可以安排无人飞机喷洒农药。他承包了2100多亩稻田,3台无人机同时打药,只要2天多时间就可以全部完成。
【种粮大户 于勇忠】:为什么我说从200多亩增加到现在这么多(2100多亩),主要是现代化的机械化作业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我从开始人工打药,到现在是无人机打药;以前我们插秧,到现在就是机器直播,省去了很多人工。
今年43岁的于勇忠出生在农村家庭,从小跟着父母在田里面忙活着。播种、插秧、打农药、割稻子,挑谷子……什么样的农活他都干过,尤其是每年的双抢季节更是让他累的受不了,他暗暗发誓,这辈子再也不种地了。
【种粮大户 于勇忠】:那个时候完全靠人工来做,而且那个时候钱还不多,一家都是20多亩田,那个时候就是要从早忙到黑,特别是双抢的时候,那个谷子割回来以后,用石磙子撵出来,那整夜都不能睡的。
1992年,17岁的于勇忠终于在师傅的带领下,进了服装厂当一名缝纫工。对于他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件美的不能再美的事情,因为他终于跳出了“农门”,摆脱了繁重的农活。然而在工厂上班的日子并没有坚持太久,2年后,他便辞去了在厂里的工作,开了一家小小的农资店,卖农药化肥。
【种粮大户 于勇忠】:我是一个坐不住的人,在厂里面可能受约束比较多,在后来接触了农业这一块,我觉得我还适合这种工作,觉得我到田里面来看到这个稻谷,我还觉得蛮舒服的。
2000年,市面上开始出现收割机,于勇忠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农业发展机会。于是东拼西凑了4万多元,买了一台收割机,机子从一开始下田收割水稻后,就忙个不停,受到广大农户的青睐。一年半时间,就把本钱全部赚回来了。
【种粮大户 于勇忠】:像一台收割机价钱抵共青城的一套房价。当时买了以后,割稻子割不赢,晚上打晚班都打到很晚。
尝到了机械化带来的甜头后,于勇忠逐渐添加了耕田机、播种机、无人机、烘干机等机械设备。而曾经发誓再也不种地的他,依靠现代化农机,在2001年承包了200多亩田。十几年过去了,他承包的面积扩大到2100多亩,家里也早已过上了小康生活,而这些都是现代高效的农业带来的。
【种粮大户 于勇忠】:假如说人工种田一亩地可以赚1000块,而机械化种地一亩地赚300,但是我们能够种200亩就能赚6万块钱,而且人也轻松了,不用整天在田里做,虽然说每亩的利润低了,但是总体来说收益是高了。
去年,于勇忠还和另外两个种粮大户在我市的工业园区投入1000多万元,开办了一个粮食加工厂,购买了大米加工设备和烘干设备,除了加工自己农田里的稻谷销售大米外,也收购、烘干稻谷再进行加工。他们从以前单纯的种粮大户转型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企业家,效益有了明显提升。
【种粮大户 于勇忠】:年加工大概就是两、三千吨。以前我们都是稻谷晒干了就直接卖,现在我们等于是产业链又延伸了一步,肯定在产值利润方面比以前我估计要增加6%,光我这一块可能要增加十多万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