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是五金之都、百工之乡,五金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采;永康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一方水土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他们以匠人之心,琢时光之影,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依靠行担走南闯北,日晒雨淋,风餐露宿,痴心未改。
他们隐匿山河,深藏井市;他们出身草根,生活底层;他们不忘初心, 甘于奉献;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从一个小学徒、小技工成为了大工匠,在各自的行当里,默默坚守,精益求精,在完成各自使命的同时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真正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
期待通过摄影、诗歌、书法等艺术语言的寻匠之美,来歌颂家乡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手艺人、非遗传人坚守初心,专注技艺,追求完美,力求最好的匠心精神,重拾并传承非遗文化,重视并弘扬民族精神,更希望以此抛砖引玉,让更多人理解、尊重、关爱我们的劳动者、手艺人、非遗传人,以此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示永康的地域元素和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期待用一个个普通工匠人的生活故事,见证一个时代永康的发展,真心用镜头去留住他们的岁月,用影像写下他们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
01|石匠-王高东纪
王高东,采石为业,1957年11月生于永康。王自幼性实而体壮,15岁入行,18岁即收徒雇工,一至是业三十载,集打岩、切割、凿石、挖掘、搬运、运输、销售于一体。起早贪黑,风餐露宿,日积月累,渐为岩宕;精刻素描,遂成画卷,泱泱形势,蔚为大观。是业源于元,盛行近代,加之古遗亦伙,所表壮观至美矣。然内涵血汗,几千年之历史传承,皆以石肺诸代价。自古石器时代之打磨,至现代之雕刻,艺用结合,建筑配置,美不胜收。其琳琅满目,碑传桥架之属,皆是功,至伟也!
02|铸剑大师-杨振条纪
杨振条,今之欧治子也。1941年5月生于永康方岩镇古竹畈村。杨尝幼读4年,因好铁事,廿岁即专习铁艺,后自建厂,兼业务,足迹四及。78年,居区建水库,被迁闽北松溪,就五金社业以度日。85年,杨年近半百,却逢天赐机缘。美籍华人黎达冲在史料中得知松溪湛卢宝剑,而致函求购,故层层落实至其社。此时之杨,如鱼得水,为索皆要,夜不成眠。湛卢剑乃欧治子耗三载练就之上古神器。杨筑炉家院,日夜钻研,历一年成就面世,失传千年之湛卢剑终重见天日。1986年北京首展成功,遂屡获奖项,誉满全球。为其永垂青史,杨既继于欧治子,又传后于来者。其功至伟,无以伦矣。
03|金匠-胡安然纪
胡安然,永康江瑶村人,1960年生,乃200余年历史之金匠世家第五代传人也。胡九岁入蒙,愈岁初中毕业,24岁方得师兄承祖业,与兄挑担提箱,遍跑沪闽及省内县市之村巷。三年学成后,即归村里开金饰作坊,并重金聘请高人坐镇,兼进修之。30余年矣,终以质量取胜,获得了市非遗传承基地等荣誉称号。上世纪80年代,全村有四分之三从是业,一度闻名全国,然而2003年后,市场萎缩,尤其传人堪忧,目前仅存无几。然系之毕生如胡者,尤恋往昔,以期后继,耿耿诚至甚也。
04|铜匠-胡周全纪
胡周全,1969年出生,永康芝英胡祖坑村人也。他12岁即随祖父宣城学艺,是袭三代而号“铜匠世家”也。其业铜器,所之弯曲穿孔锻打錾刻退火磨抛诸以壶罐盆瓢勺铲,凡此种种,大小形制,皆一例手工敲定。因其拙朴古典,纵是业渐凋零,其尚可生存,唯虑其后继。故而作容七百公斤水之壶,作够三千人饭之罐。诗:铜匠枝高锤带风,汗雨和风炉更红,化铜成水铸筋骨,三十六艺几英雄,真实写照也。呜呼!其势无前例也。几时馆之,文化隽永不绝,无不传之患也,为之兮咏以纪。
05|锡匠-胡章台纪
胡章台,一九五六年出生,永康西城街道潜村人。胡十五岁随父学锡雕木,廿二岁学成。遂挑行担走村串户,所制器皿,为婚丧嫁娶,仪仗道具及佛事法器诸般实用,且型美而色泽古香,颇为所称道者,故致远播,以致青田及福建宁德等地多有其足迹。其近五十年之术业,其同行渐少,然其“永康锡雕”则于二零零八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乃永康一代创业者之缩影,亦乃永康民间艺术之瑰宝奇葩也!
06|敲白铁-楼连宝纪
楼连宝,永康市西城街道虹霓村人也。小学毕业即事敲白铁皮,经三年学艺既成,年十七岁便为师傅。所涉水桶、钱箱、簸箕、油抽、雨漏等日常用品诸制作工艺,了熟于胸。及至今日,因为工业化进程严重削减了手工业的作用,但一九六八年生的他仍守旧业,每逢集市,必赶而售,不懈怠。或者,此业终将消失,愿其叮当作响的悦耳声音永远留存史册。
07|钉秤-应德印纪
应德印,钉秤人,住永康古山金江龙村,年64岁。14岁小学未毕业即就是业,乃继祖四代也。随父三年,负担走遍两湖及皖南诸地,学成时恰逢改革开放,“中国衡器之乡”则如鱼之于水,活力异呈。其业也,锱铢必较乃其精神。而当电子秤替代之际,幡然艺术化之,更是其生命。500克红木珠宝杆秤,且以红木椟之,遂为国礼赠人,此之极致也。其传统业则几于绝,然此弃实用而化艺术者则蒸蒸日上,如日中天。斯业赖此升华,可臻永远,无憾矣。
08|土陶匠-冯寿台纪
土陶工匠,冯寿台,非遗传人,1952年6月生于永康临溪制陶世家。冯祖辈制陶,迄今二百四十余年历史也。冯少于祖业下成长,十四则从父学,从手拉胚、开片、配釉、烧窑等,得一套完之陶艺。陶业存6000年之代史,是人居处杂俗中常用之民艺术品。据记载,自汉时,永康地则有陶器之生也。陶器似古,拙,然缸、坛、罐、瓶、壶,皆在制陶人之手成自泥块至百态之塑也。上世纪八十年代,陶渐被塑料五金所代,故陶渐之淡出矣人之生活,旧陶工之技艺已少矣,在传艺渐消之日,冯用了五十余年之坚持,传其祖者也,为此其陶之守望者。
09|永康根雕-黄宽宏纪
黄宽宏,永康舟山人,1948年出生于木雕工艺世家。自幼即与木亲腻,感受雕塑,熏陶木艺。弱冠从戎,任文书,76年复员,又在企业兼管宣传,至于下海之业装潢,皆关艺术。故事根雕即如旧业,得心应手轻车熟驾也。其工作室所列巨丰,展屋精品林立,其细致微妙,八面玲珑,立体情状,俨然神物,叹为观止也。其名谓恰然,足见诗心文采,美仑美奂,令人心许,天设地造,至世间之绝矣。所与国展皆获金奖,得根艺最高荣誉-刘开渠根艺奖,名利双收,一代大师,诚不妄也。
10|箍桶匠-施章文纪
箍桶老师施章文,1954年12月生,永康唐先四村人。小学毕业即随父习艺,几年严教善习,未及弱冠,即誉满八方,故专业招徒,行踪遍及江西及省边市县。江浙沪一带,有用马桶脚盆嫁女陪嫁习俗,因而业务繁忙,尤其所精,必至至善。每用圆周率计算板块弧度,用竹钉卯锁连接,至于打箍、抛光之种种,系列几十道工序,一丝不苟。物什稳健艺术,坚固大方,于是求愈甚焉。然,价廉轻便之塑料五金制品充斥,逐渐替代木制品。箍桶业亦不足以为业,唯其以花甲老,积极参与非遗文化日有等手工展示,且获永康十佳“百工名匠”,亦膺永康、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康箍桶”之代表。
11|木交椅-潘大林纪
潘大林,非遗木交椅艺人,1946年8月生永康象珠桐溪。潘十六岁即拜同村至亲为师,学作木交椅艺。十八岁成,江西四市及金华八县皆有其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桐溪则生木交椅,历史悠哉,周边县市名。早年乃以木交椅艺,解温饱也。永康木交椅以松枝为主料,经截断、刮皮、嵌板、盘脚、插档、反背、弄花、磨光等八工序而成。喷上大赤土漆,为嫁妆或送人,分外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今者及诸物般,稍失其市,时光流转,今从旧木交椅作工之人已愈少矣。在传艺渐消之今日,潘用之迎五十余年之坚持,传其祖者也,为此艺之守望者。
12|永祥竹匠-朱美杰纪
朱美杰,一九五一年出生,永康江南街道永祥乡南山村人。朱小学毕业即承祖父二代而业竹匠,十八岁而独立门户并招徒为师,后加入乡竹器加工合作社。至今五十余载事业,悉心钻研竹雕篆刻技艺,篾刀短锯,精编细织,且其手工口碑甚好,千年手艺名声远扬,时使供不应求,并渐成气候。只是工业化以金属塑料取代之而遗憾也,然几代养养之功则不可没。这正是:永康自古能工巧,祥云润竹细细挑,竹竿清秀做高椅,匠心独具任逍遥。
13|篾匠-吕成献纪
吕成献,一九四五年生,永康市象珠镇雅吕村人。吕小学文化,然自幼好学,尤善象棋。十五岁即入乡竹器厂为徒,历三年,可独立。由于手艺过硬,用料考究,且认真别致,型美古香,其所编花篮、凉笼、栲栳诸婚嫁用品,遂成气候,颇为所称道,故致远播。然五十六年之术业,其同行已渐无,因为毕生事业,唯后继乏人,良以为虑也。
14|许码头灯笼-应金良纪
灯笼匠应金良,永康东城许码头人,1956年11月生。业纸扎灯笼40余年,许码头灯笼店现主人也。然其承父业,店史超百年,其女亦入门,将继为第三代传人。灯笼虽小,学问却大;貌似简单,工序复杂。其细致36道,必每道皆手工,至于骨架竹条,油纸图案,无不精雕细琢。其丁丁卯卯,略无一缺;其一招一式,俨然自在;其尚古宜今,怏怏然大矣。纸扎灯笼,已不足与工业化较,难赖其传统情结,民俗依赖,无法割舍之情怀。另乃其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俨然工艺品,乃汉文化之符号,故信其将可永继也!
15|箬帽编织-胡彩花纪
箬帽编织胡彩花,非遗传人,1955年1月生,永康芝英上胡人。胡生于箬帽世家,自小与箬帽结缘,耳濡目染,对箬帽情与日俱增也。年十岁则从父学为箬帽,至今已近一甲子,数十载之砺,成于其技艺之奇。箬帽又称斗笠,有竹条与箬叶编成,其成本轻,且用便,是故下地作之农民以蔽风雨之器也。今,唐诗宋词中之冠箬帽、衣蓑之影亦渐退矣人之视,且多为人弃于高阁。而胡之产箬帽,另辟蹊径,独领风骚,而成于东阳横店剧组之抢手之爆款,其制作之箬帽成数部影视剧中之爆款具,名扬永康。
16|编草鞋-方笑娟纪
编草鞋以为业者,方笑娟,永康唐先岩前村人也,1954年1月生于八字墙乡风坑口。方自小学肄业师其祖母,十五岁即与姊共叫售于市。起早贪黑,加班加点,以致技高一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尤其盛行,货及周边县市。其草鞋,素为乡人劳作用鞋,其轻巧、柔软、防滑、经济、实用,无不甚恰,乃吾民间装束之显著民俗特点,与斗笠、蓑衣媲美。草鞋之制作,亦繁琐讲究,须选其新鲜较长之秸秆,经拍打至柔软,再搓绳带状,遂搓以编。为其耐久,间以麻绳及布条,必佐特制专用工具以完成。时至今日,草鞋已无其实用性,然其朴质精致,尤可雅玩,至于艺承无人,63岁老媪方笑娟之甚忧也。
17|蓑衣匠-胡金喜纪
蓑衣匠胡金喜,象珠镇官川村人,年69岁。其业祖传,四世二百余年也。胡九岁失母,继而失学,且不欲父业,拗父七年始一专之矣。然胡聪敏,加之耳濡目染,故学来得心应手,及三年,俨然大家。蓑衣,农家雨具也,取材于棕桐树之棕纤维,其透气性极好,且数十年不腐,其用可挡雨,可遮风,尤可避寒,加之成就细致,遂皆重之。纵今变迁鲜于实用,然作为艺术品为后人宝。上世纪中期,所业曾富盛一时,且其历史久远,且为历代文人所言及。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及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古诗句,将蓑衣永远高雅地挂在中国人的墙上。
18|弹棉絮-任关丁纪
任关丁,1935年出生,祖籍永康西溪镇洪塘村人。任13学艺,17接活,其妇朱小妹19岁嫁入即贤助共业。1993年,竟移村店入县城,至今70年许,真非易事也!弹花拉线,覆网研磨。咚咚弹奏,天籁弦声悦耳;暖暖垫铺,阳光本事称心。纵使蚕丝羽绒好被,尤宜旧絮新嫁安床。一弯弹弓,一把木槌,一张木制磨盘,一根甩丝棒,业此行当仅如是,然功至至伟。虽业不能至富,然功足可糊家。其乃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当上不负祖遗,后可流芳百世也!有西江月词一阕曰:一臂弓弦力挽,万条棉絮轻弹。坚持七十几多年,温饱乃为心愿;伟业未忘祖继,丰功即在家传,余生再守这些天,可慰什么遗产。
19|布鞋-傅真美纪
傅真美,1953年12月生于傅店。十七岁即可布鞋。初为自用及家用,后渐外做以为业。布鞋,国人颇以为重。昔乃或属女红。尤其嫁娶必备,至于年垂暮者,皆拟一双存以待百年,有安享百年吉祥祝愿意。尤证其尚矣!布鞋,即乃布制之鞋,史见3000年前。据考,手工布鞋乃山西侯马出土之西周武士跪像所穿为最早。布鞋,分鞋底鞋帮二部分,底多以旧衣裁剪百纳。而今,崇尚自然健康之怀旧情怀又炽,于是乎,布鞋又掀潮流。然其口号而无实。或其精致考究已远非时人浮躁可及,势将渐远。纵傅努力,终不得传人。悲哉!
20|永康织带-施佩容纪
施佩容,善织带,1967年10月生于永康西城街道。其上四代擅织带,故10岁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