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抽薪止沸典故,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原来的典故是什么故事-

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原来的典故是什么故事?成语大全
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解决问题。
典故故事:
春秋时的齐国与鲁国互为邻邦,齐景公在夹谷被孔子奚落,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时,齐国贤相晏婴也已去世,而鲁国在孔子等大臣的辅佐下,鲁国大治,齐景公深感忧郁和不安。
齐大夫黎弥给景公献计说:“鲁国国安民富,久无战事,鲁定公好女色,我们献一批美女给他,他就会怠于国事,而孔子等人肯定看不惯定公的行为,会离开鲁国的。”齐景公很赞成黎弥的建议,派他从国内精选八十位美女,又教授美女们歌舞和妩媚仪态。
果然,美女一到鲁国国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鲁国宰相季斯也为美女们的千姿百态而弄得神魂颠倒。齐使者将美女敬献给鲁定公,定公又把其中的三十位美女赏给了季斯,自此,鲁君臣敷衍一气,日夜沉湎于酒色中,一概不理朝政。
孔子的学生子路听说后,愤怒地说:“鲁君已无可救药,我们走吧。”
孔子说:“国家的郊祭就要到了,定公如果连郊祭都忘了的话,我们再走。”郊祭这天,鲁定公虽然去了,却只是走走过场,又匆匆回去同美女们享乐了。孔子忍无可忍,带着弟子们愤然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了。由此,齐国用美女“抽薪”的计谋成功。
扩展资料:
历史典故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
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仗势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因为他不把小小的曹操放在眼里,于是没有安派重兵。曹操探听乌巢并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
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疾走,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四起。曹军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了主意。
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兵,艰难地杀出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的典故是什么?
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解决问题。
出处 《汉书·枚乘传》:“欲汤之(āɡ,凉),一人炊之,百人 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枚乘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江苏淮阴人,曾经做过吴王刘濞 掌管诏策文书的郎中官。枚乘在刘濞发动七国叛乱前,曾上书谏 阻他起兵,叛乱中,又劝谏他罢兵,吴王均不听从。后来,吴王 的叛乱被平定,而枚乘也由此出名。
在谏阻吴王刘濞叛乱的奏疏中,枚乘说:“有个人害怕自己 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但是他反倒倒退着走,这样一来脚印 更加多而影子也更加明显。他不知道依傍着阴处停驻不动,就会 没有影子和脚印。要想不让别人听道,不如自己不说;要想不让 别人知道,不如自己不做。想让热水变凉,假如一个人在烧火加 热,即使有一百个人从锅里舀起开水再倒回去,以制止水的沸滚 而让它变凉,也没有用,还不如停柴止火有效果。不懂得从那根 本上解决问题,而只在细枝末节处考虑,就根本没有用处。”又 说:“种植和养殖这样的事情,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种养的对 象变高变大,但它总有变高变大的时候;积累美好的道德和品行, 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 的好处,但总有有用的时 候;背弃信义和道理,虽 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的 坏处,但总有让您灭亡的 时候。我希望大王您三思 而后行,这些都是千百年 都不变的道理啊。”吴王没 有采纳他的意见,枚乘就 离开他,去了梁国。
釜底抽薪被称为三十六计之一运用这个计策注重的是问题的本质,就像一锅烧开的水,你加再多得说,要不了多久它还是会沸,问题要根本解决,就要抽出锅底的柴薪 从哲学上讲,任何事物在某个特定的阶段都会有一个矛盾在众多矛盾中占首要位置,即主要矛盾,只要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问题就很容易得到解决
釜底抽薪术的谋略思想就事物的”本”和”源”,因此在实施本术前,应该”察本”,”溯源”,准确判断出事物的关键所在
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敌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键是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做,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约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敌军就会不战自乱。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有名战例。
釜底抽薪典故
釜底抽薪作谓语、定语、状语,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釜底抽薪”使预防事件爆发或爆发后寻求彻底整顿的一种手段,是一种治本的办法。
釜底抽薪简要典故50字左右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仗势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因为他不把小小的曹操放在眼里,于是没有安派重兵。曹操探听乌巢并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疾走,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四起。曹军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了主意。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兵,艰难地杀出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再给个例句说明一下,越详细越好!
釜底抽薪
ǔ ǐ ō ī[释义]釜:锅。薪:柴。在锅底下抽出柴火。比喻从根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
[语出]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成语故事] 北朝东魏大将侯景起兵反叛朝廷被打败,就跑到南朝梁武帝萧衍那里求救,萧衍发兵给他,他进攻东魏失败。东魏魏收给萧衍写了《为侯景判移梁朝文》,劝萧衍对侯景这种人只能“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萧衍不听,侯景后来又背叛梁朝
[正音]抽;不能读作“ó”。
[辨形]釜;不能写作“斧”;薪;不能写作“新”。
[近义] 抽薪止沸 批郤导窾
[反义] 火上浇油 扬汤止沸
[用法]用来比喻做事非常彻底。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偏正式。
[例句] 这个方案不可取;它不是~;难免养痈成患。
谁能说说釜底抽薪的故事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
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
袁绍仗势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因为他不把小小的曹操放在眼里,于是没有安派重兵。曹操探听乌巢并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
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疾走,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四起。曹军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了主意。
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兵,艰难地杀出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釜底抽薪是一个成语,出自《三十六计》第十九计,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
扩展资料:
启示:做事情要分清形势,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要做表面文章。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
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讲的是哪一个人
你好!
釜底抽薪最有名的一个典故便是曹操的官渡之战
釜底抽薪
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
”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
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故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
釜底抽薪的关键是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做,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约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敌军就会不战自乱。
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有名战例。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曹操探听乌巢井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急走,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四起。曹军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了主意。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兵,艰难地杀出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成语釜底抽薪的主人公是谁 釜底抽薪有什么历史故事
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 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 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 来的,根本 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敌不可用正面 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 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 键是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候,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的关键点, 恰恰是敌人的弱 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 敌军就会不战自乱。三 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有名战例。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 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 打许 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三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 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 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 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 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从河北调集 了一万多 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曹操探听乌巢并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 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五 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急走,夜袭乌巢,乌巢 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 四起。曹军 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 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 袁绍一时没了主意。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 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 兵,艰难地杀出 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