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桥原是“何山桥”?绍兴调查方言地名的前世今生


绍兴越城区的河山桥原来叫何山桥,是一名姓何的隐士居住的地方;罗门畈原来叫罗门坂,畈和坂的读音和意义完全不同……经过两年的大范围方言地名调查后,10月19日,绍兴市地名办举行方言地名调查专家座谈会,还原绍兴方言地名的“前世今生”。
地名错误流传不少
从2014年年底开始,绍兴市启动了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此次地名普查中有一项工作是对方言地名音形义进行考证。考虑到越城区、柯桥区地缘相近,方言几乎相同,绍兴市地名办对越城区、柯桥区范围内的方言地名进行了全方位调查。
历时近两年的调查中,发现绍兴不少地名因为不规范书写,其字、音、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坂”已与“畈”混同使用。“畈”意为乡村道路两侧对称分布的农田,而绍兴人说的“坂”,是古越语“村庄”的意思。因此如今的罗门畈、花园畈、辕门畈(“畈”方言读bàn)等地名,以前叫罗门坂、花园坂、辕门坂,清光绪年间《绍兴府城衢路图》记载的“罗门坂”“北海坂”等便是很好的佐证。
位于绍兴市越城区城西的“河山桥”,大家以为这里有河有山(亭山),故叫河山桥。调查发现,河山桥原为“何山桥”,据清代祁彪佳的《越中园亭记》记载,“出偏门南里许,有小山,传为何公胤隐居之处。”河山桥原来为一何姓的隐士居住之地。另外,如“渔化桥”的“渔”,原是一条“鱼”化成桥;“横閍岭”的“横”原是“黄”等等。
老地名体现地方文化
绍兴市地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方言地名的音形义认定工作,是件很有意义的事。目前,初步整理出普遍性方言用字地名22个和特殊性方言用字55个。
方言地名从侧面反映了绍兴原先的地理地貌。绍兴平原与山峦交界处多用“葑”的地名,如张家葑、夏葑、骆家葑、王家葑等等。地名用“葑”字跟原先绍兴地形特征密不可分。绍兴水系发达,山脚边多有湖泽,湖泽中葑菱积聚,年久腐化变泥土,水干枯成田,形成“葑田”。
绍兴作为古越文化的传承之地,方言也秉承着吴越语的特点。方言地名比比皆是,清代绍籍著名学者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说:“余姚、余暨、余杭,皆越之方言。”除上述带余字的地名外,上虞、诸暨、剡等都是越语地名。
绍兴市地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方言地名是地名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绍兴方言是古越语方言与北方方言相互交融的结果。我市前期普查初步筛选了一些地名,后来经专家讨论,补充了一些方言地名,形成了调查名录。最终形成系统的语音、文字资料上报,使这些地名能够在《现代汉语字典》、电脑字库中体现出来,把这些方言地名传承下去。据了解,这是绍兴市首次大范围系统调查方言地名。

祁彪佳的墓亭山上

他是名人?有何历史?

以后我市会成“造新”市

以前的光明路是什么路你知道吗,卤主

现在就是瞎搞,山阴道上行的山阴路改成亭山路了,就因为跟柯桥山阴路重名而且那条路长涉及范围广,懒政,太懒了

绍兴的绍,在某些英文文献里确实写作zhao

地名错误很奇葩的多着呢,别说这些有年头的了。就说新的吧。袍江的三江路不在三江,距离三江村还有2公里路。荷湖路也不在荷湖村的地界,距离荷湖村还至少隔着一条河,一公里路。

皋埠不在皋埠 东湖不在东湖

鹅颈,变成鹅境

应称山阴道

子余路?

劳动路以前叫光明路

绍兴地名办的这些脑残们,河山桥古时候原是何山桥,你们想把它改过来,那么山阴路和稽山路为什么又不尊重古时候原名而把它改成不三不四的亭山路和建功路?如果说是与柯桥区发生路名相同,那全中国各大大小小城市路面相同不计其数,如:人民路、解放路、光明路、新建路、胜利路等等,难道国务院也要出台文件把全中国各大大小小的城市里相同的地名都得改吗?

调查了,记录了,存档了,
以便子孙后代能知悉。
也是功德一件。

袍江三江村原来分城里和城外,城里高速以北,三江城外的百舟湾等地就在三江路和高速之间,属于袍江早期拆迁范围,只是你只知道现在的三江,不知道十多年前三江村还包括三江路上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