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来,沪士电子、欣兴电子、上达电子等一批国际国内行业翘楚和龙头企业纷纷落户黄石。目前,黄石成为华中区域PCB产业综合实力最强、产能规模最大、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图为沪士电子生车间(资料图)。 记者 张成 摄
黄石东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专业研究、生产、销售制冷压缩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线,能生产12大系列200多个品种的压缩机,年产能达到2800万台。
核心提示
今年10月17日7时30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十一号飞船,冲上苍穹,执行交会对接任务。在火箭某关键部位上,新冶钢的某型重点钢材得以运用。
钢铁行业持续低迷,不少企业在边缘挣扎。但在黄石,却是不一样的风景——新冶钢在今年前9月,净利润同比增长69%;去年,钢材销售利润率2.99%,比行业均值-2.23%高出5个百分点以上。
作为共和国“特钢长子”,已然成为“黄石制造”的代名词之一的新冶钢,历经改革沧桑,在进入经济新常态后,焕发“第二春”。
这个嬗变的背后,是黄石从制造到创造的破茧、蝶变之路。
速度争抢先手 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
黄石中宏钢铁公司是黄石供给侧改革去产能的“上榜企业”之一。按照计划,中宏钢铁今年需要淘汰落后产能36万吨,剩下50万吨产能可以生产到2018年年底。
但是,中宏钢铁选择了一步到位。“与其苦苦支撑,不如早日转型。”该公司董事长林建华如是说。
林建华将目光瞄向了模具钢,“模具钢将成为黄石新的竞争产业,转型进入正当其时。”林建华说,目前市场上1吨高精度模具钢卖到1万元以上,与普通螺纹钢不可同日而语。
目前,林建华已谈妥1.8亿元战略合作资金,将在厂区原地新建一个技术领先、品种高端的模具钢厂。
“割肉”的不只是中宏钢铁一家。10月中旬,湖北省新鑫钢铁集团公司(大冶市新冶特钢有限责任公司)顺利拆除2座220立方米炼铁高炉,退出炼铁产能60万吨。
市经信委主任张焕明说,去产能,表面上是在做“减法”,从长远看却是在做“加法”,“只有将相对低端的产能去掉,才会为高端产能腾出资源要素空间。”
今年7月8日,定颖电子项目正式开工。至此,电子信息产业的“铁三角”——沪士电子、欣兴电子、定颖电子相继落户黄石,黄石“中部硅谷”已然成型。黄石PCB产业产能总规模超过600万平方米/年,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后国内第三大PCB产业集聚区。
不仅是PCB,还有全球第一大铝塑管生产商日丰集团、汉龙汽车……一批“高富帅”的企业纷至沓来,黄石不再仅是“傻大黑粗”!
目前,黄石已经拥有服装、模具、化工医药、铜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饮料食品、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产业等8个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02.84亿元,同比增长11.6%。1至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前进5位。
坚持做厚中盘 将“双千”活动进行到底
湖北华远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腾起的火热生产热情,与窗外的寒风冷雨形成鲜明对比。
“没有关键时候的过桥资金,我们的形势不会这么好!”18日,该公司董事长徐新文告诉记者,在经济下行和资金困难的双重压力下,华远装备2015年的产销形势很不理想,再加上企业的贷款到期,雪上加霜。
“双千”专班给徐新文雪中送炭。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市“双千”指挥部的部署,全市19家金融机构与137家企业的146个重点项目达成了信贷合作意向,组建了6亿元的过桥资金池,其中徐新文就拿到了800万元的过桥资金。“不到一周时间,而且比其他渠道资金的利息节约了超过80%。”徐新文说。
“双千”已经成为全市企业家的一条“大腿”。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时间,黄石启动“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市领导带头开展对企业的保姆式服务:办证照、推技改、助创新、帮融资……“企业有什么难题,我们就解决什么难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话掷地有声!
2015年年底,新冶钢高炉煤气综合利用项目开工。在短短三个月内能办完所有审批手续,这是项目申请人郭大进没想到的:“比原来办的模式节约至少两个月的时间,基本没怎么跑路。”
从“双千”获益的远不止华远装备和新冶钢。中铝华中铜业、晟祥铜业、武汉重冶等停产半停产企业全面复产;向46家重点企业、行业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后备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大冶有色冶炼厂污酸渣项目环评验收、大江集团3万吨有色金属冶炼废物综合利用改扩建项目环评验收等一批困扰企业发展的环评问题已得到解决……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各部门共为企业解决各类问题1018个,问题总解决率83%。
企业兴则黄石兴。“只有给企业解决后顾之忧,企业才能放心前行!”张焕明表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全市工业增速持续回升,好势头一直延续到今年。
期待完美收官 黄石制造变黄石创造
在黄石,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建材、能源四大行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左右,重化工业特征明显,经济“怕冷不怕热”。
“只有适当减速,通过技术改造升级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坚持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从‘黄石制造’到‘黄石创造’,才能稳住底盘,抵御转型‘寒流’。”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
“量质”并重促发展,全市不少工业企业已走在前头。
近日,记者在湖北美利林科技有限公司看到,在2.4万平方米的厂房内,两条生产线“巨龙”横卧。亚洲惟一的一条全自动高端耐磨材料生产线正在轰鸣作响。
“配料——熔炼——造型——浇筑——冷却——分离——筛选——后处理”,8道工序后,“吃”进去的废钢材就变成了高端耐磨材料。没有传统铸造车间的火花四射,污油横流,在全封闭的生产线里,产品被“打印”了出来。
“以前,这样两条生产线需要1200名工人,现在只需要80人。”该公司总经理陈富锋告诉记者,整个生产线都是由企业自主设计。
“美利林”只是黄石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让老母鸡下“金蛋”的一个缩影。“十二五”以来,黄石累计投资600多亿元,全市传统产业的规模总量和发展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在劲牌,一瓶售价仅10元的“小方劲”,质量控制标准就达1591项,其中195项高于国家标准。
新冶钢公司近年来累计投资近百亿元用于技术改造,2015年,新冶钢月均实现新产品销售超过3万吨,并以212万吨的钢材销量,实现净利润3.5亿元,在行业中名列前茅。
大冶有色通过技术创新,每年从废铜渣中至少淘金40亿元;使用高科技澳炉,使产能扩大一倍,仅节能减排带来的效益就达2亿元;通过拆解家电和报废车等“城市矿产”,一年可刨出百亿元产值……
“一叶而知秋”。黄石累计创建5个中国名牌产品、13件中国驰名商标、75个湖北名牌产品、86件湖北著名商标、7项鲁班奖。全市企业标准化覆盖率达99%以上,累计采用国际标准110项,指导企业累计参与制修订国内外标准141项。全市省级以上名牌产品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8%。
同时,积极抢抓宽带中国示范市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机遇,成立了大数据管理局,开通互联网国际直连电路,加快打造区域大数据中心、国家工业物联网产业基地。
工业强则黄石强。作为黄石发展的“足金五年”,“十三五”期间,加快“黄石制造”向“黄石创造”、“黄石智造”、“黄石品质”升级,理顺工业发展的路子,坚持创新驱动、金融带动、政策推动、部门社会互动,形成抓工业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力求黄石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占发展制高点。
记者手记
在绿色发展中高扬产业之帆
从某种角度上说,今年是艰难的一年。
今年,智能输送行业一度作为“黄石制造”的代表,撑起了黄石工业产品的半边天。但是,受限于人才资金的匮乏、本土企业的无序竞争,智能输送装备的市场占有率从鼎盛时期的超过70%跌落到仅剩一半左右。
今年,为黄石带来“中国挤出模具之都”金字招牌的模具钢产业,因为环保不达标等因素,192家企业仅有23家“过关”。
“这些都是‘黄石制造’的代表,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必须推倒重来。”一位模具钢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略带惋惜又充满期待。
要打破恶性循环,冲出制约瓶颈,必须以市场为目标,以绿色为底色转型,在转型的烈火中涅重生。市委书记周先旺曾说过,必须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在绿色发展中高扬产业之帆,实现黄石提速超越。
在过去的五年里,黄石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随着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们有理由相信,黄石产业腾飞指日可待,“黄石创造”的金字招牌会越来越亮。
希望国家级开发区---黄石经济开发区能再进一步,有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