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发现一座被黄沙淹没70多年的抗日英烈墓;一份坚持,让两地携手为英雄寻找亲属。
4月25日,山西省高平市野川镇东沟村发现一处抗日战士墓地,据墓志铭记载,这名战士名为“郑石奎”,四川省通江县“河霸长”村人。为让抗日英烈魂归故里,山西省晋城市太行日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巴中晚报。本报于4月26日刊登题为《山西发现通江籍抗日烈士墓 两地媒体携手助英雄回家》的报道。
看到巴中晚报的报道后,巴中各级政府、新闻媒体、民间力量纷纷动员,寻找英雄“郑石奎”的家乡、亲人,遗憾的是目前暂无确切消息。不过,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均表示,愿赴晋接英雄遗骸回家。
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相关负责人周宓和张崇渔一起查阅卷宗, 希望能找到抗日英雄的亲人
荒地里发现通江籍抗日烈士墓
山西村民想送英雄回家
陈明太是高平市野川镇东沟村人,打算把门前荒地整理出来种些东西。开荒时村民告诉他,这块地里埋葬着一名阵亡的八路军战士,但不知具体位置。
高平市是全国闻名的革命老区,老百姓和巴中人一样,对红军、八路军很亲切。陈明太想,不能让英雄默默无名,便想将其墓地清理出来,供后人吊唁。经过几天努力,八路军战士墓被找到。棺椁完好,但墓碑上的字迹看不清楚。陈明太找来考古专家将其拓印复原后才能辨认大多数。
墓志铭记载: “特务营第九连七班班长郑石奎同志,年二十三岁,系四川省通江县河霸长村人氏,于一九三三年四月入伍,在抗日前方大小战斗六十次,特殊工作四次。实英勇之将士,于今伤亡无生,赞美。恐郑君之灵柩埋殁,故立碑记,以表悼铭为记耳。民国三十四年四月吉日,东沟村公所立。”
据村里老人讲,这是一位八路军战士,战斗中负重伤后躲在该村,第二天就牺牲了,由当地村民安葬。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我想送这位英雄回家。”陈明太委托儿子在其朋友圈发布消息,并求助当地媒体。
25 日,太行日报记者致电巴中日报报业集团,希望本报能帮助查找“郑石奎”的亲属和故乡的确切位置。本报接到线索后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专题报道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先后派出多组记者,分赴相关地方进行寻访。同时,将相关信息共享给通江县公安局、民政局以及公益组织,一场全市动员、为英雄寻根的行动迅速展开。
政府市民齐动员
晚报接到数十个提供线索的电话
25 日,晚报记者第一时间来到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和工作人员一起寻找“郑石奎”的姓名,遗憾的是碑林没有相关线索。
据陈明太所言, “郑石奎”重伤之下可能口齿不清,加之村民听不懂四川话,可能在姓名、小地名方面记录有误, “郑”可能是“邓” “石”也可能是“仕”等其他字,因而给当地部门、媒体的走访调查带来了极大不便,最可能的突破口便是地名。晚报记者梳理发现,墓志铭中的“河霸长村”,字面上最相似的地名有2个,分别为通江县麻石镇长河坝村和陈河乡河坝场村。但经过通江县公安局、民政局初步核实,两地并无郑姓族人聚居,目前当地党委政府正在组织人员开展逐户走访,进一步核实相关情况。
“根据墓志铭记载情况来看, ‘郑石奎’应该是11岁参加了红军,不太可能有直系后代留在巴中,就看有没有其他兄弟姐妹了。”通江县公安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晚报记者,一定会让英雄回家,不会放弃排查。目前,通江县公安局已经给辖区所有派出所发出指令,排查地名中带“坝”、 “河”字的行政村情况。同时,通江县民政局、各相关乡镇都纷纷行动起来了。
令人感动的是,消息发出后,许多市民也自愿加入为“郑石奎”寻根的行动中,在朋友圈内转发相关消息。截至 26 日 17 时,仅晚报热线 5011111和记者本人已接到40余个提供线索的电话。
此外,这一信息还引起了四川、山西等多家省、市媒体关注,为抗日英雄寻根的力量来自四面八方。
如果找不到咋办
巴中相关部门发声:我们愿接英雄回家
陈明太告诉晚报记者,自从“郑石奎”的墓被发现后,由于担心野兽、家畜破坏,他一直守着,如果因事要离开,也有其他村民接着守护。25 日、26日,高平市民政局、野川镇党委政府也对“郑石奎”的墓进行了加固和保护,同时安排专人保护。
如果找不到“郑石奎”的亲人怎么办?通江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愿意组织人员赴山西接英雄遗骸回家。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馆长周宓(南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馆长薛元勋(王坪烈士陵园)均表示,如果最终寻不到“郑石奎”的亲人和故乡,迎回他的遗骸,我们义不容辞。
(记者 石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