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民俗——第二章生老病故(一—至三节)
第二章 生老病故
第一节 婚嫁
一、正常婚嫁
各地大同小异,基本是:看亲、认亲、娶亲。
旧时媒人牵线,双方有意,便把男方带到女家询问审视,若双方同意,就访人家。现在多数是经过介绍后,男女双方交往一段时间才进行下一步。访人家满意的,男方带女方买定亲衣物。在外打工找对象的这一步都省掉了。定亲物都为“三金”(项链、戒指、耳环)。也有间接访,偷访。
认亲也叫过礼、定亲。女家看日子,接客办酒,男方备礼而来,以姑娘身份称呼女方家人,饭后回家,女方亦随到男家,对男方父母也改口叫爹妈。旧时认亲前,女方要到男方家拿准证,指腹为婚或摇窠对摇窠开亲的,过礼不能少。认亲头一年,春节、端午、中秋男方送初节,夏天送扇子雨伞,上学的弟妹买笔和本子;女方做布鞋给男方示爱,此俗已经淡去。婚后头年仍送三次初节。
娶亲前要开年庚、看日子,女方父母将姑娘的生辰时间写在红纸上(叫庚帖)交给男方,男方把庚帖交给阴阳先生推算嫁娶的吉日良辰,也写在红帖上,用被面或毯子包上送到女方家。开年庚、送日子男方都要备礼。民国时期,有的人家用“台划”(一种专装礼品的器具)将日子抬到女家,礼品中有生鸡活鸭,这叫报日。现在很多人根据情况自己选择日期,如五一、国庆、元旦举行婚礼。
男方送日子时女方会索要彩礼,现在有的还会讨价还价,一般都是定一个双方能接受的数字,进行百包。旧时,农村只要多少套衣服,不要钱。
娶亲前三天男方送箱,箱里放有压箱钱和“角珍”(花生、豆子、红枣、桂圆、糖果等)。也将大型家具如冰箱、摩托车、红木沙发等和娶亲那天需要的烟酒也一并送到女家。姑娘出嫁前,亲戚朋友要请吃嫁饭,上乡只限于本房族内,下乡接到女方的肉要子(小礼)的都请。连续三晚哭嫁,俗传越哭越发。亲房的婶娘、嫂子给姑娘装箱。
娶亲也叫“接亲”、“圆房”,头天晚上,男家办启媒酒,备娶亲礼品。娶亲当天早办正饭,宴毕,娶亲的队伍在媒人带领下出发,从家门至大路这段,去与回不能走同一条道。上乡娶亲新郎要上门,下乡新郎可以不去。新郎要剃头修饰,剃头师傅加倍收费。洞房花烛小登科,称新郎为新状元。
姑娘出嫁当天,煎艾叶水沐浴,梳妆打扮,换上嫁衣,胸前挂上怀镜。现在多数是一大早就去发廊作头化妆。
嫁女酒一般是新郎首座。新娘也在闺房里吃嫁饭 ,饭菜装在一个大碗里,与兄弟各吃一半。发箱先发主箱主被,由新娘的哥弟当众上锁,上锁时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新郎递上红包后才给予钥匙;每发出一件,男方家须说吉庆话,给两包香烟才准予抬走。鸡毛帚最后从窗子里往外扔,男方要给钱。有的地方嫁妆在酒筵前就让搬走。
姑娘动身去婆家叫发轿,到堂屋拜祖宗,拜别父母亲朋,脚穿筒鞋,从闺房经祖堂到轿前这段路程,脚不准沾地,否则会带走娘家的福禄,出大门时,将筒鞋外面的鞋留在屋里。上乡由哥弟牵出大门,下乡由牵娘搀扶。新郎要向所有送行的人打躬行礼,现在是不断地装烟。上个世纪60至80年代,送亲的和迎亲的都敲锣打鼓打红旗,现在用车用仪仗队。新娘须太阳落山之前到达婆家;如果一个村子有两家同时嫁女,各家都会抢先,说先走的姑娘发旺些。
新娘迎回后,拜天地、祖宗、父母、对拜的程序简约了许多,闹新房有武闹(拉扯推撞)和文闹(让新娘新郎合吃一块糖,合抽一支烟之类)。旧时,闹新房结束洒茶叶花米大家呼“喜”和偷新房两俗,现已失传。“牵”床铺被由两个德高望重、福禄双全的妇女操作,每铺一件,都要说吉庆话,被里的红包归她们,“角珍”大家抢。新房点两支蜡烛或两盏灯,通宵达旦,若哪个先灭,心里不快;现在顶灯壁灯齐亮,不会发生这种不快。
新婚夫妇头一天起床后要吃“长寿面”,两人共一碗,不吃也要用筷子挟一点送到嘴里。新房里“三天不分大小”,要“角珍”,口头戏耍,新娘不会生气。
旧时三天新娘早起,往灶里塞把柴火,捏扫帚扫几下,表示正式接替主妇位置,该仪式现在基本消失。早饭办酒,新娘首席,戚族中的女人们相陪,饭后捡箱,新娘给每位女宾一份礼物:袜子、手帕之类,给公婆衣服和鞋。娘家哥弟大早送“书皮”、剪刀,主家亦设席着陪。上午,新娘新郎回门,吃完午饭即返,俗传在娘家住一晚就一年不生小孩。现在大都是第二天大早新郎就把新娘的哥或弟接来。
新婚一个月,男方的亲戚要请新娘走走满月,由婆婆或嫂子陪同,亲友家要打发衣服、鞋袜、还要拿回角珍。若亲友多,先走山区,再走湖区。
二、特殊情况的婚嫁
招坐堂女婿,旧时,有女无儿的人家,先征求族人的意见,得到许可后才办事,结婚嫁女完全由女方办理,男家只出一个光人。现在这种情况与一般婚嫁没有区别。
寡汉再娶,视年龄而定,年纪轻的,一般与第一次结婚无二,年纪大的,一切都将就,省去很多手续。
寡妇再嫁,旧社会是一件十分艰难而痛苦的事,自己丝毫不能自主,听任房户老爷和劣绅们的摆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寡妇再嫁时,也不踏娘家或婆家半步。这种现象,现在完全消失了。
童养媳成亲,旧时,穷苦人家儿子多,难娶媳妇,便在儿子很小的时候抱养一个女孩,长大做媳妇。女孩长到十六七岁时,便与儿子结婚,不看日子,不备彩礼,不办酒席,简单地弄间房子,腊月二十四或二月花朝日,让两人睡在一块,就算结婚。
三、媒人
有坐媒(女方的代表,挂个名)和跑媒。给予的报酬,叫“下媒”,多少无一定标准,老做媒的当面开价,下媒的钱由男方出,旧时,娶亲头晚启媒酒席上,男方父母红包封着放在托盘上恭敬地交给媒人。现在分二次给,认亲后付一半,叫下秧媒;另一半跟旧时相同。对媒人褒贬不一,“人好吃做媒,猪好吃拱泥。”说是撮吃撮喝的代表,也有“三代不忘出业主,九代不忘做媒人”的说法,说明促成一桩美满的婚姻是功德千秋的事。
第二节 生育
新媳妇怀孕叫“有喜”、“灌肚”;妊娠反应称“害肚”:腹部隆起叫“出怀”,把分娩叫“豢(黄梅话读“宽”)伢”。难产,脚先出来的叫“踩花生”,屁股先出来的叫“坐花生”,落地时不哭的叫“闷地生”,要摔罐子。现在妇女分娩一般都去医院。
新儿下地后放鞭炮,请家族中的女人们吃面。男人到岳母家叫恭喜,岳母给礼品,叫送“毛祝米”,“正祝米”在洗九朝时女婿来接家婆时带去,两头都要放鞭炮。
洗澡是迎接新生命的一种仪式,有洗三朝和洗九朝两种,现在都是洗九朝。接生婆用艾叶煎水给新生儿洗澡,滚红鸡蛋,祝福新生儿健康成长。洗后由奶奶抱出门拜天地,焚香鸣鞭三鞠躬。有的与家婆、姑、姨、舅娘、亲娘等女长辈见面,俗称“见拜“,接受长辈们的红包与祝福。拜完后分“角珍”,让人抢,叫抢角珍,现在也抢也分,每家一袋。
小伢洗澡请客办酒,很隆重,都是女客,现在男客也来。席间,先吃一碗面,故俗称“吃面”。
产妇坐月子叫“蓄月”,旧时不准出门、洗澡,门头挂圆镜,摇窠头里插刀剑,外人不准进房,误闯进去的,荷包里所有东西都掏出来,特别是钱,还要送奶:煮鸡蛋、油面,放在提桶里,用水车摇手拗着送进产房,喊:“奶来了”。现在绝大多数人不讲究这个。
新生儿剃满月头剃头佬也滚红鸡蛋,主家要封红纸包。剃头都留“性命耷”,有的留“老儿辫”,拴住好养活,还有的剃边头。之后,母亲走满月,大多是亲戚来接。
新儿出生的第100天,家婆送颈箍、手箍、脚箍、长命锁。现在城镇的许多家庭会给小孩照像,上写“百日留念”字样。新生儿不能出房门,叫“躲百日”,不然就会好哭。
给新生儿取名大都有讲究,旧时取名五行缺什么补什么;沿用老大名号的第一个字;故意取贱名;上世纪50年代后加时代元素的,如“跃进”、“红卫”等;近30年单字名很多;也有极少数取3字名,名前加母姓;单字重叠,如“阳阳”、“红红”之类,单字加“小”(多为女性),如“小丽”,到80岁时还叫“小丽奶”,很别扭;故意用生僻字的,还有人自己造字,显示与众不同。
禁忌 孕妇不准赶丧事的热闹;送祝米的忌遇狗,俗骂小孩子为“狗嚼的”,怕小孩子长不大;不能掐小儿的嘴,掐了爱“浠痰(黄梅话读“xī cán”流口水),爱“浠痰”的叫“痰八溜”,这绰号有人相伴终身。
第三节 生辰
黄梅人生辰重两头,轻中间,周岁和60寿庆最为隆重。
一、生日
周岁,办酒接客,大都是女客,家婆最大,坐首席,上乡叫“吃周岁粑”。“周岁粑”是用粑模子把糯米粉压成印子粑,上面有花纹,中间点上桃红圆点,很是好看,不蒸熟,作贺客的“回蓝”。旧时还要“抓周”,预测小孩子将来的志趣前程,这项习俗现在完全消失了。来客都送一份贺礼。
十周岁 ,城镇里作兴,近20年形成的新俗,给孩子买生日蛋糕,请亲戚朋友喝酒,亲友们给孩子送些礼物,勉励孩子发奋读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般生日,“狗生日一碗饭,人生日三个蛋”,父母都会给孩子做点好吃的,也不约束;长大些时食物会弄得更丰盛一些;成家单过后,有时还会忘记生日。出嫁的女儿都会记住父母的生日。近20年,城镇人给孩子定做生日蛋糕,吹蜡烛,吃蛋糕,效西方礼俗。
旧时,有人生日这天不吃不喝,给母亲买礼物,做好吃的。因为儿女的生日是娘亲的苦日,用这种方法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值得提倡。
二、寿诞庆典
男寿“做九不做十”,女寿的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做足数,一种是“女做八”,提前2年。
给父母做大寿是儿女们的大事,旧时,富裕人家布置寿堂,挂寿匾、寿幛,作揖跪拜,分发寿饼和寿面。上世纪50年代以后,大都省去了,办饭接客,吃长寿面依旧。近20年,子女送生日蛋糕,挂寿匾、寿幛,开始恢复,不少人在电视台点歌祝寿,有的还将做寿的过程录下来作纪念。九十岁、百岁老人的寿诞,老龄协会或民政部门还会来人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