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近日,随着郑板桥纪念馆的开馆,不少游客朋友前来参观游览。整个纪念馆再现了老潍县县衙的原始风貌,通过实物展示和文字说明,将县衙与郑板桥纪念馆相融合,展示了郑板桥一生中诗书画的成就,有效地传承了老潍县传统历史文化。
郑板桥,不仅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而且其任知县十年,7年在潍县,形成了“七载春风在潍县”的从政生涯,为后世树立了传颂不衰的担当、为民、清廉、务实的典范。二百多年来,潍县人代代相传,始终没有忘记这位家境贫苦、心地善良、治学独到、正义公道、体察民瘼、为政清廉、率真诙谐的奇才“父母官”。除此之外,板桥的艺术成就亦为后人称道,其诗、书、画世称“三绝”,其书法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世人亦称"板桥体"。
今天,小编带您一起来赏一下郑板桥的书法!
《节录苏轼答秦太虚书》
可别小看这幅字,这幅作品于西泠印社2012秋季拍卖会上拍出414000元人民币。这幅身价四十一万四千元的书法究竟好在哪里呢?
郑板桥书法之“怪”
郑式书法,以隶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江湖人称“乱石铺街”。
郑板桥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法古不泥。因此,其书法隶楷相参,间用画法,圆润古秀,极瘦硬之致,兼众妙之长,形式特征和章法布局皆独树一帜。他还将书法融入画中,正所谓 “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 。
现在请诸位再细看这幅字:
每一个字,或似隶纂,或似草楷,看起来杂糅无序,整体来看则跳跃灵动,错落有致,浑然一体。
落款处也颇为有趣,“乾隆六年六月六日板桥居士郑燮挥汗书”,可巧日期都是一个“六”字。农历六月六日是民间的“洗晒节”。六月天气转热,又值雨季,气候闷热潮湿,人们便选择在这一天洗浴晒物。
虽然不知郑板桥家里是否有守这一习俗,但这“挥汗”二字让人不禁在脑海中浮现出书家六月天里身着薄衫,头顶汗珠,铺纸挥毫泼墨的情态来,生活味十足,令人会心一笑。
普天之下,绝没有一日练成的大师!
据说早年间,郑板桥勤于临摹诸家法帖,如痴如醉,甚至在梦中也不忘临帖,竟误将指头横在夫人背上勾勾画画。
郑板桥便在睡梦中听得夫人说道:“人各有体!”
郑板桥这才幡然醒悟,尽毁法帖,自创一体。
由他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推知,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人手。其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有关。对此,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他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郑板桥书法最被称道的是“六分半书”,即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杂人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
悉心读板桥书法,对他亦篆、亦隶、亦楷、亦行又不为某一书体所局限,以他画兰竹的笔法而书之,溶化篆、隶、行而得其统一和谐之致,成了板桥一家之法、一家之体。为什么偏偏取名六分半呢?因为古人称汉代隶书为“八分”(按:清代学者包世臣《艺舟双楫》对比阐述散为贴切“八分,八宜训背,言势左右分布相背也。”)既然,板桥体中有隶书笔意又不完全是隶书,在当时肯定有些人思想保守不能接受,难免有些微词,于是郑自言:“板桥书法汉八分杂入楷、行、草,以颜鲁公《座位稿》为行款,亦是怒不同人之意。”
再读《墨林今话》:“板桥书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极瘦硬之致,亦间以画法行之。”看来,他生前对其书法有些闻言碎语,殁后学人还是有公允的评价。民国叶衍兰、叶恭绰称板桥体“曲为别致,以隶、楷、行三体相参,圆润古秀。”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个流派,这是学术界早已公认了的。
郑板桥书法
郑燮 “六分半书”
人一个外地人,老拿来被消费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