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同学想做农庄,和我聊完这几点后,他把我拉黑了

1
就在上周,毕业近十年未谋面的大学同学突然微信联系了我。原因很简单:想辞职做农庄,而且知道我的工作就是给农庄做商业策划,想征求些我的意见。
这个同学家庭条件不错,毕业后顺利进入某地级市一国企,现为该企业某部门负责人。“官”虽不大,在当地也绝对是个角色。
从事庄园行业多年,为无数庄主提供过智力服务。但遇到大学同学想做农庄,可还是头一遭。不管出于面子里子,都得全力支持。
于是看完他发给我的项目地照片,就有了下面这些对话:
2
我:为什么突然想做农庄呢?
同学:我们这儿太缺好玩的地方了,每到周末大家都不知道去哪儿玩。所以我就想做个好玩的地方。
我:的确是,现在普遍有这种现象。你做过调研吗?是你们周边的确没有休闲农庄,还是他们做的都不行?
同学:大概了解了一下,应该是就没有休闲农庄。我要做了,应该就占了蓝海市场了。
我:你还是应该多了解下,我印象中曾经有一位你们那里的庄主来参加过我们的庄主学院培训,据说生意还算不错。所以,你最好先做调研,看看这些农庄的问题出在哪里,为啥知名度不够。
同学:……(第一次冷场,赶紧切换话题)
3
我:你项目占地多大,有啥独特自然资源吗?
同学:占地一百多亩,在一个小丘陵上。
我:周边呢?有没有景区或者其它休闲旅游项目?
同学:周边就是零散的农地和一些村民种的果树,附近也没啥农家乐之类的。
我:你准备打造项目的特色,或者说引爆点是什么?
同学:做生态农庄啊,生态就是我的特色。吃得生态,环境要原生态,住宿木屋也要生态。现在城里人不就喜欢这个吗?
我:生态是你的属性,不算特色,更不算引爆点。现在哪个农庄不是生态?
同学:对了,还要把文化感做足。
我:做文化肯定很好,但是区域属性的农庄,怎么做文化是个问题。同时,这个文化,也是底层标配,不能成为你的特色,更不是引爆点。
同学:……(继续冷场,赶紧转移话题)
4
我:你打算投资多少?
同学:你觉得这个项目做起来,要投入多少钱?
我:投资额度要根据你项目定位和玩法来定。如果商业模式设计好了,也许百十万就能玩起来。
同学:百十万不够吧?做农庄不得建得大气一点,环境布置好一点,不然怎么吸引人来?
我:那也不一定,现在很多经营不错的农庄,硬件并不太好。农庄的核心是运营,运营的核心是内容打造,而不是硬件建设。除非你特别有钱,可以建得非常好。
同学:我自己没啥钱,能拿出来的也就一百来万。准备弄个商业计划书,然后找朋友们一起来投。现在不是共享农庄很火吗?
我:确实很火。不过共享农庄,实际上是“有钱人”玩的东西,因为有钱的背后是有资源,有资源才能整合资源。目前来看,众筹农庄很少见到成功的案例。
同学:……(再一次尴尬冷场,继续切换话题)
5
我:你的项目是在市区附近,还是在下面县里?
同学:在县里,距离县城二十多公里。距离市区50分钟车程。(我用百度查了一下,60公里,走高速也要将近70分钟)
我:哦,按照这个距离,以你项目的规模和定位,应该是以县城的客户为主吧?
同学:不不不,我们以市里客户为主。现在城里人没地方玩,我这建好了,他们肯定会来。
我:建议还是谨慎一点,一百多亩的项目,仅仅以生态餐饮和采摘为主,估计很难吸引市里人70分钟车程跑过来。
同学:这个估计问题不大,我问过很多朋友,他们都觉得这个距离不是问题。只要做得有特色,再远点都不是问题。再说了,我这还有住宿啊。
我:调研时候不能只问身边人。你可以参考同类型项目,看看他们的消费群体结构,再对比一下自己特色的吸引半径。另外,你这么早就要上住宿吗?
同学:起初我觉得木屋挺贵的,也不太愿意上。我认识的几个领导说,晚上去你那喝个酒,没住的地方都不敢去。所以就想着先弄几间吧。
我:那你核算过这几间木屋的建造成本、运营成本、资金使用成本、资金机会成本吗?领导一年能去几次,其他时间咋弄?
同学:……(继续尴尬冷场)
一分钟后:
同学:嗯,刚开始先摸索着,回头建好了请你来玩。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6
跟他聊完,心里沉重了好几天。类似这样的准庄主,几乎每周都要遇到三五个。时间久了,祥林嫂般的一问一答间,“奈何明月照沟渠”式的有心无力早已化为某种麻木。
但这次,当咨询对象换成了曾经同窗四年的同学,这种麻木突然消失,消失已久的挫败刺痛感又汹涌而来,久久不绝。
直到有天,我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某央企高管辞职做农庄的文章,想转发给他。
突然发现,他已经把我拉黑了……
作者:徐达(参见庄主·休闲庄园顶层设计研究院/策略师)
来源:参见庄主(cjzz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