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又是滴滴?滴滴这样的企业算创新吗?

悲剧再一次发生!又是滴滴!8月24日下午,浙江温州乐清,20岁女孩赵某乘坐顺风车,向朋友发送“救命”讯息后失联。
25日上午,乐清警方通报称,嫌疑人已被抓,其交代了对赵某实施强奸并将其杀害的犯罪事实。
25日下午,滴滴发布道歉声明,表示“在顺风车整改期间发生这样的悲剧,深感自责与愧疚,作为平台,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确认事发前一天有骚扰投诉未及时处理。
△ 滴滴声明
25日下午,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局已要求滴滴平台立即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其在浙江区域的顺风车业务。
26日凌晨,温州警方发布乐清“滴滴顺风车”司机杀人案接处警工作核查通报,通报显示,民警在接到报警后,三次向滴滴索要嫌犯信息,两次被拒。
26日中午,滴滴发布了关于乐清顺风车事件的自查进展,宣布从27日起全国下线顺风车业务。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过去四年里,媒体报道及有关部门处理过的滴滴司机性侵、性骚扰事件,至少有50起。女乘客被顺风车司机奸杀,2017年已发生过。时隔郑州空姐遇害事件三个多月,滴滴出行又一次引发了众怒,再一次陷入舆论的口诛笔伐之中。
△ 滴滴近三日来的关键词云及总体友好
为什么又是滴滴?滴滴顺风车曾下线整改,他们都整改了什么?此次事件是否暴露客服系统存在问题?梳理案件细节,滴滴对乘客安全问题的漠视,让人愤怒。滴滴该做的没做,却只会一味道歉。
1. 被投诉司机 为何还能接单?
据另一乘客林女士称,该顺风车嫌犯在事发前一天就曾对自己图谋不轨,她将情况反映到滴滴平台,强调让平台封号,但没有得到回复,也没有对该司机进行处理。
△乘客林女士曾在事发前投诉嫌犯
嫌犯曾因不轨行为被投诉。要知道这不是普通的投诉,而是犯罪未遂啊!更气人的是,在发生了空姐遇害事件之后,滴滴显然没有吃一堑长一智。客服没有把犯罪未遂的投诉放在心上,承诺两小时回复但却不了了之,也没有及时针对这一投诉进行调查处置!
事前早有预警,悲剧本可避免,却因平台的管理与监控的失职,让嫌犯存在了侥幸心理,继续在隔天肆无忌惮地作案。
2. 民警三要嫌犯信息两次被拒
据受害人赵某的朋友介绍,她从15:42开始向滴滴平台(4000000999)拨打电话,滴滴平台表示“将有相关安全专家介入处理此事,会在1小时内回复”。因为事态紧急,她在一小时期间,7次向滴滴平台确认事情进展,但滴滴一线客服的回复非常机械式,表示“一线客服没有权限”、“在这里请您耐心等待,您的反馈我们会为您加急标红”。
△ 您先等一小时,亲
由温州警方发布乐清“滴滴顺风车”司机杀人案接处警工作核查通报中,我们也可看到民警在接到报警后,三次向滴滴索要嫌犯信息,两次被拒。
△民警三要嫌犯信息两次被拒
被告知乘客有生命危险,客服仍不懂变通,未有任何反馈,一直重复请您耐心等待。警务人员亮明身份,跟滴滴沟通,客服却一直以“用户隐私”为挡箭牌不配合办案,过了1个半小时,才得到滴滴公司提供的车牌号和司机信息。一家独大就可以对生命漠视?就可以在警方主动联系之后仍旧摆着大姿态?
要从恶魔手上救人必须分秒必争,事情分轻重缓急,滴滴却一直在拖延时间。该公司经过三番五次的此类事件,还是没有吸取教训。一个小时难道只是客服的缓兵之计?是客服培训不到位?还是根本没有相应的紧急预案?或是企业文化的上行下效根本如此?
就算滴滴的客服是外包的,权限极低,遇到此类人身安全问题需层层上报、延误了救援时间,这就也说明客服的反馈机制、内部部门的协作存在极大问题。
3. 滴滴整改了什么?
上轮顺风车整改中,滴滴增加了针对车主审核和社交化功能,包括下线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暂停接受22点-6点出发的订单、隐藏双方头像、引入车主人脸识别、在app中增添紧急求助按钮等具体改动。
但有部分顺风车司机反映,滴滴顺风车近期又悄悄显示了性别和头像,“又重新将乘客个人信息从默认隐藏改成了默认公开”。
△ 顺风车又可看到乘客的性别及头像
滴滴想要“社交化”的心又死灰复燃。看到其他很多产品都开始社交化,滴滴也动起了小心思,可是别人的社交化是线下密闭空间直接面对面的吗?这不是为了提高用户黏性,而罔顾乘客(司机)的人身安全吗?
4. 滴滴不是在创新!
滴滴作为一家独角兽企业,不可否认其在出行方面的商业模式有重大创新。但从此次事件来看,他们并没有在创新。应对公众舆论是老样子,业务漏洞是老样子,想社交化还是老样子,监管还是老样子
滴滴在此次声明中表示“未来平台上发生的所有刑事案件,滴滴都将按照法律规定的人身伤害赔偿标准给予3倍的赔偿”。没有表示会加强监管、认真整改的决心,而是直接3倍赔偿!有钱为所欲为?
但有网友发现,滴滴方面删除了今年五月郑州空姐遇害、2016年深圳女教师遇害的致歉声明,滴滴客服官方微博也清空了全部内容。这些“不思悔改”的小动作,不禁让人更加质疑其道歉及整改的诚意。
△ 2016年深圳女教师遇害的致歉声明
据城市交通专家徐康明介绍,部分平台将不达标(网约车)的车辆和人员归类到顺风车,此举完全不顾乘客的安全。出事之后,“他们总是采用后赔付机制。对人的运输,出于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必须安全前置。”
如果平台的管理与监控到位,没有漏洞可钻,如果滴滴投诉机制健全,警惕意识到位,有很多悲剧就可避免。企业盈利无可厚非,但是一家企业没有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只一味的创新而忽略了用户的人身财产安全,对乘客的安全采取后赔付机制,这样滴血的创新与便捷,不要也罢。
要有多少生命的惨痛教训,才能让滴滴被动“自省”完善产品?公众的声讨及用户的投诉,滴滴真的有认真听吗?还是左耳进右耳出,只要数据好看能继续圈钱就好?
如果滴滴还想创新,就应该上微博搜搜用户对于顺风车的不满及投诉,并加以改进,而不是只养着一支优秀的公关团队,却节省接受乘客直接反馈的一线客服的成本,继续大言不惭地说着“平台每天会接到很多客服电话,无法核实来电人身份,无法将乘客和车主任何一方的个人信息给到警方之外的人”之类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