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公司对企业管理方式的贡献

在1977年,32岁的埃里森(larry ellison)同志跟另外两个人创办甲骨文的时候,这家伙是个读了三所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如果在我们中国的文化环境里,这个人这辈子肯定废了,30岁了基本上还是个社会闲散人士。那时候他靠什么混饭呢?就是偶尔帮别人写几行程序。在那个年代写软件代码的人就跟今天计算机工厂里的组装工人差不多,只是做一点辅助性的工作。
不过美国的文化不是先看你读了几个硕士或博士,也不是看你从哪个学校毕业的,只看你能做出什么样的成果。他们三个人一篇论文,读完以后就觉得数据库软件有潜力,于是就开始策划构建可商用的“关系型”数据库。在当时还是比较低层次的“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数据库产品在市场上占主要位置。“关系型”数据库软件革命才正要开始。
埃里森他们读的那篇开创历史的论文其实早在1970年6月就发表出来了,ibm却迟迟不搞这个项目(写这篇论文的是ibm的一位工程师)。这是为什么呢?他们认为“关系型”数据库速度太慢,比不上当时落后的“层次型”数据库。后来ibm虽然在3年之后(也就是1973年)终于启动了新项目,研究“关系型”数据库的实际可行性,但是却迟迟不发布这样的产品,因为当时ibm的“层次型”数据库卖得还不错,如果推出“关系型”数据库,牵涉到ibm很多人的自身利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三个“体制外”的人在1979年的夏季发布了商用甲骨文产品,但是这个新数据库产品不是很稳定,并缺少一些重要功能,但客户还是有的。当时,美国中央情报局迫不及待地想买一套这样的软件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但在咨询了ibm公司之后,发现ibm并没有可以商用的产品,所以中央情报局才联系了甲骨文。直到1983年,他们已经发布了甲骨文第三版,ibm才发布了姗姗来迟的产品db2。
甲骨文除了给世界带来了“关系型”数据库的革命,还带来了一种新式的管理模式,区别于以前的目标管理,甲骨文这套管理模式叫做过程管理,目前西方绝大部分企业都用的过程管理模式,我们这里却运用得不多。
什么叫过程管理呢?打个比方,以炒菜为例,把一道鱼香肉丝炒到顾客满意的程度就叫目标管理,这个让顾客满意是目标,至于过程,我们关心得非常少。那过程管理是什么样的呢?还是以上面炒鱼香肉丝为例,他把炒这个菜的工序分为20道,第1个人切葱花,第2个人切肉丝……第18个人倒2勺酱油,第19个人把火开到600摄氏度,第20个人炒3下。如果不好吃,就重新调整第2、第5、第9道工序;还不好吃,再重新调整第3、第7、第14道工序;依旧不好吃,再调第18、第19道工序。就这样,经过无数次调整之后,第1001次的流程终于能够炒出跟大厨师炒的一样好吃的菜,到了这一步以后,在这个流程的要求下,葱花的长度必须是1.1厘米,肉丝的长度必须是1.3厘米,酱油必须是2勺老抽。以后就按照这个第1001次调整的流程炒菜,每一个人都按照每一个工序的严格要求来做,千万不能创新。记住,不需要你创新。每一个人都按照这个工序严格执行,至于鱼香肉丝好不好吃这个结果,就不是我们关心的。只按照流程办事而不管结果,就叫做过程管理。
那么这两种管理模式的优劣如何呢?在目标管理模式中,这个大厨师一走,就把什么都带走了。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一套过程管理,这样才能留住大厨师的手艺,此后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大厨师了,而需要20个人(也叫螺丝钉)按照第1001次流程工序的要求来执行,最后炒出来的菜一定和那位走掉的大厨师水平一样。现在有很多我国的老板抱怨自己在为员工打工,因为在目标管理的模式下,他离不开这个大厨,不得不答应这个大厨很多的条件,一旦这个大厨走了这个企业就运转不下去了。另外,目标管理无法修改,而过程管理可以修改,因为我们知道所有流程,这就是两者最显著的差别。我们很多软件产品和高科技产品无法根据客户要求进行修改的原因就是没有这套流程,因此不知道怎么修改。本来顾客喜欢吃甜的,这个大厨也就擅长做甜的,但有一天顾客都想吃辣的了,大厨表示,辣的我不会做,我只会做甜的,根本无法修改。但在过程管理中,只有调整放糖的那一道工序就可以了。最后,过程管理才能总结和积累出一套好的管理方式。像肯德基这样的餐馆,全世界都是一个味道,因为他也是过程管理,拿个鸡腿,扔进油锅,看表。3分钟捞起来,就可以了。而中国的餐馆,做菜的技巧完全在大厨上,换一个人就做不出这个大厨能做的菜了。在高科技和密集型企业中,过程管理尤为重要,因为这些行业非常需要平时的积累的更新。
今天我们是企业要有持续竞争力,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持续的竞争力呢?我国很多企业家认为,技术人才和市场需求的把控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而甲骨文的持续竞争力重视的是技术积累,而不是技术创新。什么才是持续竞争力?那就是当外部环境变化之后,比如客人突然不喜欢吃咸的鱼香肉丝了,那么我们就马上调整第18道工序,只倒一勺酱油,而不是两勺。如果顾客吃完很喜欢,我们就将这个一勺酱油的流程工序定下来,这就是技术的积累。因为每一次执行这个一勺酱油的流程工序就一定会得到客人的青睐,所以才能维持持续竞争力。如果靠大厨炒菜,端出来什么菜就是什么菜了,我们根本无法修改,必须叫大厨重炒一份不成的鱼香肉丝,至于他怎么炒的我们也不知道,下一次还能不能炒出同样不咸的鱼香肉丝我们也不知道,由于客户要的是只放一勺酱油的鱼香肉丝,大厨越创新越糟糕,从而使得产品缺乏持续竞争力。所以我们大量的人才资金不应去做产品,而应该去建立一套过程管理的流程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