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种在地埂上,这背后值得研究的东西很多,用茶树围地埂,地是谁的茶树就是谁的,而家家户户在地埂上种茶树它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土地制度作保障。南诏原为六个小诏,自第四代诏王皮罗阁统了六诏以后,南诏有过一百多年的强盛时于期,今天澜沧江中游两岸几个有古茶树的县在南诏国时期是南诏国的腹地
从地理来看是南诏版图的中心区。南诏国时期边境战事多,南诏与吐蕃和大唐常动干戈起硝烟,但战火从没烧到今天的景东、景谷、镇沅、云县、凤庆等10来个县,从南诏国至大理国中期的四百多年间这一片腹地即今天澜沧江中游两岸的古茶区一直是云南最安稳的地区,居住在这一区域的各个民族各个支系间也没发生过大的争斗内乱,各个民族和睦相处,村寨建好后可长久安居。
南诏是一个奴隶制和封建制相杂的政权,土地实行均田制,土地所有权归诏王,也归诏王控制的国家,土地的分配权由诏王制定,二品级的清平官、大军将有四十双土地(一双等于5亩)约200亩,中下级的官员有50~150亩土地,最下级的农户至少也要分给5亩土地,山区农户自家开的荒地自家可以长期使用,自用地可以传代,但不许买卖,农户只要不迁徙,就不会失去土地。
南诏国的土地制度保证了农户有固定的、可以长期使用的土地,农户有了可以长期使用、可以传代的土地也就有了安居乐业的条件,就会有对土地长期规划精耕细作的信心。《蛮书》记到蛮治山田,殊为精好只有土地使用权属自己,且可以传代使用才有心思去将山田修治到精好的程度,台地的地上围满茶树,地埂不易坍垮,景观值也很高,那片台地就是又精又好又美。那些地埂上有千年古茶树的地就是当年诏王分给农户的地,也是当时修整得最精好的山地。本内容来自《茶出银山城界诸山—无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