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已经在企业里面工作,你所在的企业是否有前途,在里面做什么角色最能够提升你自己。
假如你在寻找合作伙伴,哪个合作伙伴最靠谱,以及应对竞争对手的时候他的软肋在什么地方。
假如你是个投资者,你的投资是否能够成功,关键是你是否能够真的读懂企业。
假如你要加盟或入职一个企业,你也需要读懂一个企业。
快速识别并且知道结论的关键,其实是对核心指标的因果关系的精准掌握。然而,读懂人、读懂企业(尤其快速读懂),却并不简单,这需要利用全面系统的框架全面整合信息,很强的敏锐力,最后才能完成综合的判断,这背后是常年进行积累的结果。
一般而言,作为资深研究员,凭借多年的经 验,很多东西信手拈来就能唬唬人。但对于我 所研究的互联网行业来说,要面对的全是层出 不穷的新行业、新模式,即使是传统的行业, 熟悉的公司,也总有新变化、新发展,完全没 办法倚老卖老。
可以说,我研究过上千家公司,但从来没有觉 得研究已经做芫了。而是随时随地都要保持旺 盛的求知欲,因为每家公司都千差万别,都需 要你以从零幵始的心态去研究。
所以,怎样快速搞懂~家公司,是我~直以来 的诉求,也軎我不断摟索、实践、芫善的一个 框架。对这个问题,我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
先定义下,什么叫“搞懂”一家公司?
你想了解一家公司,在这个时代相对来说是比 较容易的,你能获取大置的信息。特别是如果 你关注的公司,也是很多人都在关注的,你就 能够得到很多的资料、评论、分析。
没错,这是我们说的“了解” _家公同,但我 们这门课说的是“搞值_’,了解只是搞懂的基 础。达到了解这个目标很简单,只需要你有基 础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就好了。但如栗你对此还 不满足,希望在了解的程度上更进一步,那么 就可以跟着我们这门课继续学习下去。
这门课时目标,就是为7让你*握的不只 是“大路货”,它要帮助你建立一竃系统的认 知框婪,在它的基础上逐步培养独立的观点。
当你熟练拿握了这套框架后,甚至可以条件反 射地去使用它。你看-■家公司时,不会陷入某 个孤立的点,也会对市面上的各种分折言沦有 冷静的判断力。
举个例子:
如果你的一个朋友,说一家公司未来的利润 规模会达到一个很乐观的数最级.很多人的 反应可能是“哎呀.好牛”,而_个训练有 素的分析师,会快速地反馈说这不可能。他 的理由m是行业多大、企业个体能占多少、 有没有定价权、没有的话常规利润率水平怎 么样。
拥有一套系统的认知框架,对你分析间题是很 有帮助的。但即便你做到了这一点,你也会发 现,研究一家公司的过程就像盲人摸象。
大家都有各自的视角,而没有一个明确的结 论,尤其是对于充满变化的行业,这个时候你 可能会对搞懂一家公司”这个命越产生根本 质疑,因为会啄觉永远都搞不懼它。
其实这是你在搞懂一家公司的过程中,到达一 个更高境界的标志,你不需要因为这个感到困
扰。
我们说的搞備~家公司,还包括你知道7,以 眼前掌握的信患,有哪些东西是你所不能判断 的。或者是卯使你做7现些判断,也知道这个 判断是基于什幺样的假设。就像你没办法去定 格一座正在膀发的火山一样,事情在发展,你 不需要马上给出结论。
所以,搞懂一家公司,还意味着你知道,你目 前不能知道的是什么。这样,你能保持开放的 心态,对这个公司的理解,也会越来越饱满。
“快速”是这门课的另一个关键词,之所以要 加上这个定语,是因为在这个瞬息万変的时 代,已经不大允许你用最细致的方法,慢条斯 理地去十年磨一剑了。
这个时代你不可能每件事情都能提前想到。现 实一点的方式s,当你遇到一些新事物、新变 化时,快速地搞懂它,然后选择是拥抱它还是 远离它。
比如拼多多._
这种新颖的模式刚出来时,你可能会说,我一 时半会儿看不憧这个模式,再等等看,结果人 家销售额屡创新高。
你觉得有必要加快了解了,但还没等你想清 楚,腾讯比你更早地想清楚了,于是腾讯投资 了它。
这时候你不仅要去想清楚拼多多,还要去搞僅 腾讯为什么投资它、能给它带来什么?
正当你的思路越采越复杂时,人家已经上市 了。
正所谓驀然回首,已经错过一个时代。如果没 有快速作为前提,你的揭懂,价值会大打折 扣〇
当然,我相信在你学了这门课、树立了一套成 体系的框架后,效率提升是很自然的事。而在 这个之外,在效率和深度的取舍上,我也希望 你借鉴s联网公司小步快跑的思路,找到一个 适合你的位置。
比如说,咱们的课程结東后,我希望你能让自 己对公笱的理解,上升到市场前20%的水平, 同时根据自身需要,有的放矢地调轚投入力 度c
公司研究是非常有意思和有价值的一件事。在 研究的过程中,你一定会发现一些gy人不知道 的箏懦,它能帮助你比市场更早地获得倌息, 关注到一些别人没注意到的超势,甚至做出一 些关键判新。
有句话说得好,“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那些 被忽略掉的信息很可能直接影响你的成畋。
不管你是想嫌大钱的投资者、找工作的年轻 人、跃跃欲试的创业者,还是运筹帷幅的筐理 者,分析一家公司的本领,对你都很有必要。
公司研究也可以成为你认识世界的一扇□,它 结合了宏观、中观和微观,既能够帮你理性地 判断大趋势,也能培养你以小见大的能力。在 这个过程中,你看人、看事的眼光都会变得更 准〇
接下来我们会进入正式的课程,我将遵循自上 而下的框架来设计这堂课的结构a
行业层面
市场规模是怎样的行业内上下游都是什么角色彼此之间关系是怎么样这些角色通过什么方式盈利找到行业内的前三名公司不断关注行业内的新公司
产品层面(拿pm举例)
你的公司所做的产品属于行业链条的那一部分产品起到了什么作用产品为了谁而设计用户会在什么场景下使用产品为用户解决了什么问题通常都具有哪些功能,使用流程是怎样
ok,需要了解的东西已知道,那接下来就讲讲我是如何了解陌生行业的。以下的方式也许不是特别nice,我只是提供一种思路,如果你有更好的办法,欢迎留言进行讨论哈!
对于「认知行业」的过程,我将他分为吸收与转化两部分。
吸收包括「收集信息」与「归纳整理」。转化包括「反复自问自答」和「带着问题与他人沟通」。
吸收
信息收集是一个从粗旷到细致的过程;面对一个陌生的领域,第一反应一般都是「百度一下」。对,的确第一个要用的工具就是「百度」。但是搜索引擎一定不是万能的,决定信息排名的算法也过于复杂,有时不能把最符合你的信息推送给你。
不过搜索引擎是一个可以减少搜索范围的好工具。可以通过「百度」找到行业内的媒体,比如搜索「汽车媒体」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媒体类网站信息;比如搜索行业词「汽车」或「自由行」找到自然排名的前三名,可以找到行业内的领导者。哦,对了,请好好利用「百度百科」遇到不懂的行业专业词汇,百科一下,能够让你快速理解他的含义。
「百度」一番之后,这时候看看,你是不是已找到很多资料了,他们可能是行业媒体大全,可能是行业领导者名单,可能是一些杂七杂八的资讯,先将他们保存到印象笔记或是pocket中。
接下来,去寻找一些能够下载得到「行业报告」;虽然很多行业报告都是要收费的,不过还是会有几个提供免费简报的网站存在。下面分享几个我常去扒报告的网站,不过我想大家基本都是知道的。
艾瑞网百度数据研究中心易观数据友盟+集奥聚合
在这些网站寻找一番,一般都能找到,除非你所在的行业过于偏了。把这些简报下载下来,建立起一个专门放置行业报告的文件夹,收集完毕!当然搜索引擎也可拿来使用,通过搜索「xx 行业报告」「xx 趋势」「xx 市场分析」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些长短不一的行业报告,里面涵盖商业模式,产业链关系,用户属性,市场占有率等等,它能让你快速地从整体去了解行业的诸多讯息,对新人来说用处很大。
一手握着行业简报,一手搜集着杂七杂八的行业信息。虽没一个深刻认知,我想你也应该对新行业有了一个大体的认知。这时不妨从粗旷走向细致,到一些垂直类媒体中去搜集一些更精准的信息。
如果是互联网行业首推36氪、虎嗅、其他tmt媒体(钛媒体、创业邦、雷锋网)等,这些媒体各有侧重。我通常会用36氪或创业邦去搜集一些行业中的创业公司,把这些新晋对手收集起来,一般这些新的产品都会在文章中去阐述行业痛点和解决方案,看到这些不妨可以留意下,把他们摘抄下来。
虎嗅这种偏重商业分析的网站,可以在里面多搜集一些行业内的文章,里面会涉及很多信息,比如数据,比如观点,比如竞品的优势劣势,比如行业内的趋势等。另外还可以通过「知乎」进行行业信息的搜索,一般问题都会有大牛来回答问题,看看他的回答也无妨。毕竟有些是业内人士回答,是一些行业报告和文章中不会提到的事情。
不过还是那句话,新人请先照单全收,但不要盲目相信,等到你的知识储备足够的时候再去判断好与坏。这样的话就不会陷入先入为主的处境。其他的网站也可用同样的方式,寻找有用的信息,搜集后。将他们放入印象笔记或是稍后阅读等产品中,等待下一步的处理。
这可能是你对新行业的第一次认知,所以你也许需要拿出一大段时间来专门做收集与阅读的工作,在经过第一次接触后,吸收就成为了你日常中的一部分。
现在是不是手中已有了很多的资料了,不论行业报告还是tmt网站中搜集来的信息,他们都杂乱的放在一起。这时候你不仅需要把他们都认真的读一遍,而且需要去其糟粕了,把精华部分流下。网上有很多这方面的文章,推荐大家去看一本叫《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的书,很不错。还有一篇文章大家可以看一下《让知识不再凌乱!教你如何高效搜集与管理有用的信息?》heidi格物志的文章,我推荐了很多次的博客,真的很不错。
总之呢,就是学会寻找这些知识的共通点,然后把有相通核心的东西,放到一起,分好层级关系。讲真,学会整理资料真的是个很牛的技能,不过本人也是懒癌晚期,你懂的。哈哈哈。
转化
都说胖子之所以胖就是因为吸收好,那么你想不想成为一个储备着许多知识的胖子呢?当你吃了很多东西之后,如何才能把他们成功的吸收好,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在这里可以提供给大家两个吸收知识的小窍门。一个是反复地自问自答,另一个是与他人交流。
自问自答是一种对知识的初步梳理,他能够将很多零散的知识点,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进行有目的地解答。这个方法有点像是给自己做一个行业q&a,不过在问答的过程中,一定有些知识点与观点是主观的,且是主观错误的,或是一些想不通的问题。这时候我们需要把这些问题都记录下来。放到下一个阶段进行处理。
这时可以做一个问题与答案的清单, 这也是本人之后想要做的事情。恩。当你把自己的认知变化成文字时,就会形成另外一种认识,与你心里觉得已经懂了的感觉还是有些不同。
然而用嘴叙述出来,感觉又会不同。
建议大家如果度过了第一阶段,可以与所在行业的业务人员或懂行的人进行沟通,带着问题去与他们交流,能够快速了解行业,还可以通过「在行」这种产品约见大牛,让他们为你进行解惑,然后把那些答案与新的思考记录下来,继续形成书面文字,让自己更冷静的思考后,再记录到脑中。
最后,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和人脉,可以进入一些qq群和微信群,遇到问题可以问问大家,群里有时也是会藏有高手的。
「认知行业」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通过这两个小窍门,可以慢慢讲吸收过来的庞大的信息进行逐步消化,最后转换成自己的东西,一口吃成胖子的事情不存在,胖子都是慢慢吃起来的(比如我,哈哈哈),所以不用急躁。
上面讲了如何了解行业知识层面,那么职能层面的知识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获得?当然是可以的。具体的步骤实际上是同上的,即,搜索-收集-整理-消化-使用。这就是一个知识的生命周期。
也许在互联网中很多职位的学习过程都有他共通的地方,我以产品为例,我很喜欢的老师提出的【认识、还原、创造】的学习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同类产品去下载进行体验,观察行业中的产品都有哪些共通功能,哪些信息是这个行业的用户关注的,这些产品都具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他们的操作流程都是如何,是否行业已经进入同质化,反观自己的产品是否打到用户痛点与行业差异了呢?这些都是对行业产品的一个认识角度。
还原,我们可以都收去还原2-3款同类型的产品,去增强自己对业内产品的一种产品感,最后才能做到对产品的创造。
同为行业新人,近期的我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学习,以上的一些方法,有�...